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10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1]对于耳聋患者,听觉功能障碍或丧失,此时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我科应用非语言交流成功地护理了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伴神经性耳聋患者,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癔病又称歇斯底里,是由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所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性疾病。常突发起病,可出现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有短暂的精神异常。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且群体癔病时有发生。笔者对近年来临床接诊的11例儿童癔病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1994~1997年收治新生儿黄疸延迟31例,我们将使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延迟的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1例新生儿黄疸延迟的患儿均为我院儿科近4年的住院患儿,其中男19例,女12例。就诊时最小年龄为20天,最大年龄为45无,新生儿脐炎2例,右指感染1例,新生儿肠炎2例,先天性喉鸣1例,早产儿1例,入院时患儿一般状况良好,母乳喂养肥例,混合喂养2例,人工喂养1例,肝功能均正常,HBsAg阴性。我们将患儿随机分治疗组17例,对照组14例,其中治疗组男13例,女4例,年龄20~45天。对照组男6例,女8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ICU内肺部感染病原菌检验分析的临床应用,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86例因重症颅脑损伤入住医院ICU且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详细记录基本信息,根据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同时留取其痰液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5株占58.5%,以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多,革兰阳性菌29株占30.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真菌10株占10.6%,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多;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最敏感,敏感率80.0%,其次为亚胺培南,敏感率74.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敏感率96.6%,其次为氨苄西林,敏感率82.8%,真菌对氟康唑最敏感,敏感率80.0%,其次为伏立康唑,敏感率60.0%。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应尽早采集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明确病原学诊断,有针对性地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小酸浆Physalis minima L.的活性成分。小酸浆的地上部分经乙醇提取,氯仿萃取,D-101大孔树脂柱色谱粗分,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RP-18等色谱柱分离,并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从小酸浆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Withaphysalin P(Ⅰ)、14,18-di-O-acetylwithaphysalin C(Ⅱ)、Withaphysalin Q(Ⅲ)、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1(Ⅳ)、Withaphysalin型化合物2(Ⅴ)。化合物Ⅳ、Ⅴ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Withaphysalin T、Withaphysalin U。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临床诊治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72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诊治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综合诊治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处置组)各36例,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分析综合诊治护理的特点及意义,指导临床对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的诊治实践。结果 4周后依据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综合诊治护理组的患者在临床治愈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血管疾病并发意识障碍病情危急、凶险、多变,及时的观察诊断病情采取综合诊治护理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救治患者,促进脑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赖琼  赵晓玲  李立  周咏梅  刘艳 《西部医学》2020,32(11):1673-1676
【摘要】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CD146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2例CIS患者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低灌注组(局部血流低灌注)、对照组(局部血流无灌注),依据随访结果将低灌注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亚组。对比低灌注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血清sCD40L、mRS评分、CD146水平。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sCD40L、CD146水平与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影像学检查发现102例患者中56例存在局部血流灌注(5490%),其中低灌注组sCD40L、m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D14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6例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随访结果显示,预后良好者9例,预后不良者47例,预后不良者年龄≥60岁、LDLC、sCD40L较预后良好者明显高,TC、HDLC、CD146较预后良好组明显低(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D40L、CD146水平是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而CD146水平与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CD40L、CD146水平是影响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其检测结果可作为CIS后局部血流灌注患者预后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建立Poly-IC刺激诱导小胶质细胞免疫激活模型。本研究分为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Poly-IC 10μg/ml)、高剂量阿司匹林组(1 mmol/L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组(0.1 mmol/L阿司匹林)、高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oly-IC 10μg/ml+1 mmol/L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oly-IC 10μg/ml+0.1 mmol/L阿司匹林)。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活性氧﹑Iba1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COX-2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中小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吞噬能力增强,活性氧产生增加,Iba1蛋白表达下降。且模型组中IL-1β(20.55±1.92)﹑IL-6(63.98±7.83)﹑TNF-α(16.84±3.19)﹑COX-2(6.78±0.42)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IL-1β(1.01±0.14)﹑IL-6(0.95±0.17)﹑TNF-α(1.22±0.38)﹑COX-2(0.87±0.11)显著增加(t=26.14,10.22,17.06,37.07;均P<0.01)。经阿司匹林预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较模型组减弱,活性氧产生较模型组降低,且Iba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一定恢复。高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促炎因子IL-1β(9.95±0.52)﹑IL-6(39.64±6.89)﹑TNF-α(1.57±0.42)﹑COX-2(2.47±0.14)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t=14.18,3.69,16.68,27.03;均P<0.01)。结论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抑制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力衰竭(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常见的终末阶段,具有疗效欠佳、预后差的特点。根据HF的类型和病情不同,患者的病死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临床上多种评估预后的风险模型相继建立,从而有助于指导医疗管理策略的制定,如心室辅助装置(VAD)植入、心脏移植等。但是,不同的临床预测模型各有其临床使用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临床患者。本文将从不同的患者人群入手介绍各种常见HF预后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士岗前综合素质培训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招聘的30名新毕业护士进行为期1个月的岗前综合素质集中培训,以规范服务行为,激发护士产生职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促进护士熟练掌握专科知识与技能,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结果新上岗护士的职业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7、2%。结论对护士进行岗前综合素质培训,是提高医院整体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