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发的心房颤动(NOAF)与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采用床旁心电监测联合遥测心电监护的双系统监测患者是否发生NOAF,采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观察二尖瓣的反流情况,根据反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腹部常规超声和高频超声在诊断胆囊良性病变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309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采用B超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胆囊结石B超诊断准确率为95.2%,胆囊息肉B超诊断准确率为90.2%,急性胆囊炎B超诊断准确率为81.3%,胆囊壁腺肌增生B超诊断准确率为80%。结论 B超诊断胆囊良性病变准确率较高,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吴雪锋 《基层医学论坛》2014,(31):4265-4266
目的:对比临床上无症状小肾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CT增强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2月临床病理确诊为无症状性小肾癌患者19例,分别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增强影像学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过彩色多普勒声检查确诊18例(94.7%),而CT增强扫描则确诊13例(68.4%),差异显著(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CT增强扫描两种影像学检查对无症状小肾癌的患者诊断的灵敏度上彩色多普勒超声较好,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肿瘤血流的观察上也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以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急性冠脉事件全球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4例UAP/NSTEMI患者,测定各患者的MPV值,并计算GRACE评分,根据GRACE评分将研究人群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结果 MPV与GRACE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r=0.462,P<0.001).当截点值为8.25 fL时,MPV预测高危GRACE评分的敏感性为77.9%,特异性为52.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PV是GRACE评分高危组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优势比=1.72,95%可信区间1.12 ~ 1.96).结论 UAP/NSTEMI患者的MPV与GRACE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并且MPV是高危GRACE评分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药物支架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介入治疗中颇具挑战的领域之一。介入治疗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导丝、球囊不易进入分支血管,以及由于斑块移位导致分支血管急性闭塞等技术问题。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通过iMap-血管内超声(IVUS)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筛选2018 年1月至 2020 年 1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择期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完成iMap-IVUS分析的ACS患者89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心脏CTA检查,测算EATV。根据EATV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水平组(H组,≥86 cm3,n=47)和低水平组(L组,<86 cm3,n=42),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AG和iMap-IVUS影像学结果。 结果 H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酐(Cr)、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均高于L组(P<0.05);冠状动脉斑块含钙化成分明显少于L组(P=0.002),坏死核心明显多于L组(P=0.007),且薄纤维帽斑块(TCFA)发生率显著高于L组(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ATV(OR=2.465,95%CI=1.35~4.50,P=0.002)是TCFA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iMap-IVUS分析证实,ACS患者EATV升高与易损斑块有良好相关性,可作为预测TCFA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机制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冠状动脉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冠脉造影的广泛开展及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冠状动脉瘤相关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本文主要阐述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肱动脉血流介导血管扩张功能(FMD)的关系。方法:选择心脏X综合征患者30例(心脏X综合征组),另选取与心脏X综合征患者同时期住院的其它疾病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检测FMD,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浆Hcy水平。结果:1.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4±6.25umol/l vs. 9.78±4.3umol/l, P<0.05);2.心脏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明显低于对照组(5.21%±3.19% vs. 10.99%±4.06%, P<0.001);3.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之间存在负相关(r = -0.782,P<0.01)。结论: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升高,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受损,且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FMD呈负相关,表明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损害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