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射频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的疗效。方法经内镜活检孔插入射频导线,选择功率4档,时间4s,对疣状病灶依次点灼至整个病灶发白,凝固为主,每次治疗以不超过8枚为宜。术后均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治疗4周,有HP感染的予HP根除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复查,依据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率达到86.2%,好转9.9%,无效3.9%,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HP感染是疣状胃炎的主要病因,射频配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具有安全、有效、操作方便、组织损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协助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切除大肠宽蒂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用圈套器或IT刀切除宽蒂大息肉前后使用止血夹钳夹蒂柄治疗大肠宽蒂息肉56例,随访观察术后出血、穿孔情况.结果 本组56例大肠宽蒂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后未出现出血、穿孔并发症.结论 止血夹能有效防止切除宽蒂大息肉后并发的出血和穿孔.结肠镜下使用止血夹协助高频电圈套器或IT刀切除大肠宽蒂大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宋鹏  吴联晖  何金财 《吉林医学》2023,(7):1838-1840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选取,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两组均于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切除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复发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相比,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中更具优势,而在完整切除率及复发率中略具劣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患者...  相似文献   
4.
大肠黑变病(melnaosis coli,MC)是大肠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主要认为与便秘及滥用泻药有关,尤其是蒽醌类泻药,其他病因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黑变病(MC)是指结直肠固有膜内含有脂褐素以致肠黏膜色素沉着的非炎症性疾病.随着电子内镜的广泛应用,本病的检出率日见增多,国内报道其检出率为0.06%~5.9%[1],表明该病在我国并非少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X线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复查胃镜及X线检查.以了解其疗效。结果15例患者吞咽困难缓解率100%,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复享胃镜及X线检查均较扩张前明显改善,最长随诊1年,无1例复发。结论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操作简单,是贲门失弛缓症较为理想的首选和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6例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明确肿物(长径≤12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并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2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4 mm×6 mm~10 mm×12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8例,胃间质瘤18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应用内镜下先套扎后剥离的技术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小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原发大肠癌是指同一个体同时或先后发生2种或2种以上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中,又以其出现的时间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和异时性多原发癌。现将1994-2003年所遇到的12例多原发大肠癌漏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内镜下分块切除对大肠巨大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大肠巨大息肉内镜下分块切除术40例,共40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24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40枚息肉中18枚经首次或再次内镜下分块切除术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0%;4枚(占10%)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40%),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2例(5%)。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15%,5%,70%,10%,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分块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肠巨大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小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36例经超声内镜(EUS)明确肿瘤(长径≤12 mm)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患者,在内镜下先用橡皮圈套扎,而后使用尼龙绳在橡皮圈的底侧进行结扎,然后进行剥离治疗,记录术中术后出血、穿孔情况及标本大小,对切除物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于术后3、6及12个月进行胃镜复查及EUS随访。结果36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手术平均操作时间(15±2)min,术中出血量2 ml,标本大小5 mm×6 mm~10 mm×11 mm,术后无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免疫组化确诊胃平滑肌瘤10例,胃间质瘤26例(危险度分级:均为极低)。术后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内镜下应用橡皮圈联合尼龙绳结扎剥离的方法治疗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显示了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但尚需要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明确其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