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因左侧肢体活动无力逐渐加重1天,于2003年9月3日入院.患者1天前晨起行走时,突然出现视物模糊,左侧上下肢活动无力,行走不稳,但尚能独立行走.即去当地诊所就诊.血压180/110 mm Hg(1 mm Hg=0.133kPa).予以静脉输液,症状渐加重.下午患者不能独立行走.体检:血压160/90mm Hg,轻度嗜睡,左侧同向偏盲,左侧中枢性面瘫,左侧中枢性舌下瘫,左侧上下肢肌力1级,左侧肢体肌张力低,四肢肌腱反射( ),左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糖7.1 mmol/L,凝血酶原时间11.9 s,纤维蛋白原2.5g/L头颅CT示"右侧枕叶密度减低,边缘模糊."  相似文献   
2.
3.
刘勇  吴章松  李骥  宋明香  陈然 《安徽医学》2021,42(3):307-310
目的 分析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安徽省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A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取栓方式的不同,分为血栓抽吸组(n=18)与支架取栓组(n=22).血栓抽吸组采用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取栓治疗,支架取栓组采用Solitaire-FR支架取栓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开通情况,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水平的差异,预后情况.结果 血栓抽吸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支架取栓组,血管开通成功率(94.44%)高于支架取栓组(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开通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患者术后第90天的mRS评分为(1.02±0.36)分,低于支架取栓组,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差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numbra血栓抽吸系统有助于缩短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提高血管开通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已行支架治疗患者资料,对其疗效、手术方法和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前平均狭窄率(74.7±10.7)%,术后平均狭窄率(12.8±4.7)%;术前NIHSS评分平均19.92±6.42,术后11.35±3.79;4例出现血压偏低、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未有脑梗死及脑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23例颈动脉狭窄病人分为有症状组14例和无症状组9例,均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术确诊为单侧颈内动脉中或重度狭窄.对全部病人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前及术后7 d对所有病人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2组术前、术后7 d的CTP常用指标脑局部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局部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达峰时间.结果:2组术后rTTP、rMTT时间均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CBF、rCB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患侧rTTP、rMTT较健侧延长,rCBF较健侧降低(P<0.01),rCBV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 CTP成像,rCBF、rCBV患侧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rTTP、rMTT较前有所好转(P<0.05和P<0.01),但与健侧比较仍有明显延迟(P<0.01).结论: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病人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采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病情转归情况及分析失败原因。结果 手术组 5 6例病死 9例 (16 .1%) ,总有效率 83.9%,其病死者多因手术时机及适应症等选择不足 ;对照组 5 0例病死 17例 (34.0 %) ,总有效率 6 6 .0 %。随访观察手术治疗组 40例 ,有 35例日常生活能力 (ADL)达 0~4级 ,对照组 33例中仅有 2 6例达 0~ 4级。结论 本疗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死率低 ,可提高生活质量 ,应尽量选择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6年10月我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老年患者178例设为狭窄组,选取同期非动脉粥样硬化15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明确颅内动脉狭窄诊断前后3 d内行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血尿酸(UA)、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等检查。结果 前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后循环兼有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例数分别为80例(44.90%)、55例(30.90%)和43例(24.20%)。脑血管病家族史(OR=6.762,P=0.048)、高血压(OR=4.173,P=0.021)、糖尿病(OR=5.005,P=0.038)、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R=3.454,P=0.036)是老年患者前循环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吸烟(OR=3.799,P=0.036)、高总胆固醇(TC)(OR=1.479,P=0.022)、高甘油三酯(TG)(OR=1.110,P=0.041)、高LDL-C(OR=4.172,P=0.010)是后循环狭窄的危险因素;而前、后循环狭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5.8585,P=0.043)、高LDL-C(OR=2.924,P=0.038)、高载脂蛋白B(ApoB)(OR=3.589,P=0.025)、高Hcy(OR=5.529,P=0.007)和高FIB(OR=1.460,P=0.029)。结论 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以前循环狭窄最为多见。高LDL-C是三种类型老年颅内动脉狭窄共有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前循环和前后循环狭窄类型的危险因素,FIB是后循环、前后循环狭窄共有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D-二聚体(D-D)与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为观察组,另参照观察组基线资料选取同期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无出血性转化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3个月后的转归情况并分为转归良好组(n=56)和转归不良组(n=24)。对比分析NLR、PLR、hs-CRP、Hb、D-D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mRS评分与NLR、hs-CRP、Hb、D-D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的PLR水平比较(122.06±30.04 vs.130.55±3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LR、hs-CRP水平为(7.22±1.90)、(13.10±3.04)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02±1.88)、(7.30±2.04)mg/L],观察组Hb、D-D水平为(120.60±24.10)g/L、(296.26±32.24)μ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1.30±20.05)g/L、(336.20±34.1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归不良患组NLR、hs-CRP水平为(7.98±2.14)、(16.96±4.16)mg/L,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患者[(6.89±2.03)、(11.45±3.03)mg/L],Hb水平(120.60±24.10)g/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141.30±20.0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D-D比较[(134.20±32.66 vs.128.98±31.05)、(285.20±35.10)μg/L vs.(301.01±36.26)μ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患者mRS评分与NLR、hs-CRP呈显著正相关性(r=0.722、0.614),与Hb呈显著负相关性(r=-0.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NLR、hs-CRP升高,Hb、D-D下降,而PLR无显著变化,其中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患者mRS评分与NLR、hs-CRP呈显著正相关性,与Hb呈显著负相关性,NLR、hs-CRP、Hb可能在预测此类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经验和方法并对所见血管病变加以分析。方法对70例患者全部进行选择性颈部和颅内血管造影,对可疑血管及病变血管,增加多角度斜位造影。结果 所有造影患者70例,发现病变39例,占总造影人数55.7%,其中脑梗死组占72.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4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占50%,SAH组占75%,脑出血组占33%。结论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内病变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osis,CAS)对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行CAS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70%)患者,分别于CAS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测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数字广度测验(Digital Span,DS)、中文听觉词汇学习测验(Chinese Auditory Learning Test,CALT)、线段方向判定测验(Judgment of Line Orientation Test,JLOT)和语言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包括注意、记忆、视空间以及额叶流畅性功能。结果共纳入26例行CAS的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患者,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2~79岁,平均(64.19±6.76)岁,受教育年限(9.84±3.29)年;左侧颈动脉狭窄18例,右侧颈动脉狭窄8例;均成功行CAS,未发生并发症。与CAS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各项认知功能均显著性改善(P均〈0.01),但术后1个月与3个月时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CAS能改变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功能,术后早期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