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酶标法检测骨髓小巨核细胞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6例,分别应用巨核细胞酶标染色法(APAAP)和瑞特染色法,计数患者骨髓涂片中巨核细胞的总数(包括小巨核细胞),并对小巨核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APAAP法较瑞特染色法检测的巨核细胞的数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APAAP法较瑞特染色法检测小巨核细胞的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AAP法检测骨髓小巨核细胞,其结果明显优于瑞特染色法,阳性率高且特异性强,在MDS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小剂量CAG与MA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本院收治的83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CAG和MA 2组;CAG组36例患者给予小剂量CAG方案,而MA组47例给予MA方案。对比研究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未缓解率)、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TGF-β)、不良反应(骨髓抑制、感染、胃肠道反应、出血)、化疗预后指标(2年内死亡率、中位生存时间、最短生存时间)。结果:在临床疗效方面,CAG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与M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AG组血清细胞因子(IL-6,IL-17,TGF-β)水平明显高于MA组(P0.05);CAG组骨髓抑制、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MA组(P0.05),2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组的2年内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和最短生存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相比传统化疗术式MA方案,小剂量CAG方案能保证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优势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济南人民医院确诊的136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EBER原位杂交等资料。共获取136例肿瘤样本,根据肿瘤部位分为十二指肠23例,回盲部63例,其他小肠29例,直肠7例和其他大肠14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与肠道其他部位比较,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主要为男性(P=0.042),国际预后指数较低(P=0.001),局限期肿瘤占比较高(P=0.015);回盲部乳酸脱氢酶升高的发生率更高(P=0.007),肠梗阻或穿孔率更高(P<0.00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部位的DLBCL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5年无进展生存率高于其他部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0.459)。50%肠道DLBCL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136例肿瘤样本中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占比为21%,回盲部及其他小肠标本均占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29%,与其他部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136例DLBCL肿瘤样本中约16%表达滤泡性淋巴瘤,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表型表达。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5/23,22%vs 2/63,3%,P=0.001)。结论:肠道DLBCL以男性为主,回盲部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回盲部和十二指肠以外的小肠DLBCL患者国际预后指数低,局限期肿瘤比例高,乳酸脱氢酶水平低,肠梗阻或穿孔的发生率高,惰性淋巴瘤发生率低。十二指肠DLBCL的EBER1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寻找难治性复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效治疗途径。方法应用阿克拉霉素(ACR)、阿糖胞苷(Ara-C)、粒系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组成CAG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AML29例。1个疗程未取得完全缓解者,可接受第2疗程的治疗。同时患者接受一般对症支持治疗。结果29例中,CR13例,PR10例,NR6例,总有效率79%。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其他非血液学毒性表现较轻。治疗期间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病例。结论CAG方案对难治性复发性AML患者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治疗过程中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少,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R-CDOP方案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治DLBCL共94例临床资料。均给予患者R-CDOP方案治疗,统计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指标,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结果:94例患者经治疗后,CR共73例,PR共14例,SD 2例,PD 4例,ORR为92. 55%; 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94. 68%(89/94),85.11%(80/94),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不同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结外肿物数量、肿物直径、Ki-67、LDH水平及组织受累情况、患者累积OS率和PFS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外肿物0-1个和≥2个患者的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肿物直径7. 5和≥7. 5 cm患者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采用R-CDOP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预后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AC)联合HAAG方案[三尖杉酯碱(HHT)、阿糖胞苷(Ara-C)、阿柔比星(Acla)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89例复发AML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1)。观察组包括男25例, 女23例, 年龄(44.4±9.3)岁, 给予DAC联合HAAG方案治疗。对照组包括男24例, 女17例, 年龄(42.2±10.1)岁, 给予DAC方案治疗。治疗3个周期后判断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未缓解。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单抗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糖蛋白(P-gp)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suPAR)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异常、出血、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3个周期后, 观察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未缓解分别为10例、21例、17例, 对照组分别为3例、11例、27例,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Z...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