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实验性附睾淤积症引起家犬附睾起始部主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但较附睾体部所见为轻;经超声波处理后(功率0.75W/cm~2,每日一次,每次8min,连续7日)则见其明显改变、或完全恢复,且未造成附睾起始部主细胞新的损伤。本实验结果在与附睾体部主细胞相应变化进行比较后,发现由于附睾淤积症对附睾管不同部位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这种形态和功能均已不同程度改变了的附睾不同部位的主细胞对超声波作用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这除因主细胞功能状态不同外,尚与超声波声场的不均匀有关,提示探寻超声波治疗最适宜的量不仅必要,而且是有可能找到的。  相似文献   
2.
以超短波加中药离子透入治疗家犬(4只)实验性附睾淤积症(每日一次,每次15min,连续7d),与输精管结扎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发现:由输精管结扎所引起的附睾管粘膜上皮和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明显改善,或完全复原,与以超声波处理所产生的效果相近,但对附睾主细胞的损伤作用却较超声波处理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用电镜观察输精管结扎一年后4只家犬附睾体部的超微结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可见其附睾体部粘膜上皮细胞间隙扩大、连接复合体松散;主细胞顶部胞质中吞饮小泡数量增多,滑面内质网普遍扩张,其内含物电子密度增加,基底部胞质出现多量小型小泡,趋向基底面并形成胞吐现象。实验组动物附睾尾部的光镜观察亦发现精液囊肿和精子肉芽肿形成,并见有精子穿越附睾管壁的移行过程。对于上述超微结构的变化对附睾生殖生理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音频电疗治疗疤痕疙瘩、扭伤和肠粘连有许多报道,而音频电疗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郁积尚未见报道。我们根据音频电疗有消炎消肿镇痛和促进神经血管功能作用,对16例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郁积症进行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小功率0.75W/cm~2)超声波治疗31例共46侧附睾淤积症,用B型超声波及触诊了解治疗效果,其显效率达76.1%,有效率达21.7%。治疗前后,测定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睾丸酮及白血球、红血球计数,均未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p值均>0.05)。说明超声波治疗附睾淤积症时,患者造血功能、肝肾功能及性腺内分泌功能均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28只施行输精管结扎术的健康成年家犬中,于术后第12月经B超证实有8只出现明显的附睾淤积,其中4只在受累局部施以每日0.75W/cm~2能量的超声波治疗8 min,连续7日;其它4只不经治疗作为实验对照。另设3只未经任何处理的健康家犬以资正常对照。组织学观察在实验对照动物发现,部分睾丸曲细精管已经出现退行性改变,附睾内存在精子肉芽肿或情液囊肿。组织化学显示附睾上皮内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PAS阳性反应减弱,RNA含量减少。但是,经超声波治疗的动物除少数曲细精管上皮排列不规则外,睾丸和附睾的组织结构基本趋向正常;附睾上皮内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强;PAS阳性物质及RNA含量与正常对照相比未见明显差异。本结果提示超声波局部应用是治疗人输精管结扎术后附睾淤积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超声波处理家犬附睾淤积区8 min(功率0.75 W/cm~2),每日1次,连续7 d。结果发现:由输精管结扎所引起的附睾超微结构的异常改变或明显改善,或完全复原;同时造成附睾主细胞新的损伤。本实验通过输精管结扎组与对照组、超声波治疗组与输精管结扎组的比较,既为超声波对输精管结扎并发附睾淤积症疗程治疗近期效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也提示进一步探索该物理因子作用最适宜的“量”的必要性。本文还对超声波治疗输精管结扎并发附睾淤积症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应用成年雄性家犬14只(13~19kg),分为结扎组、结扎后超声波治疗组和对照组,连续7天治疗后,分别取睾丸和附睾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输精管结扎后引起睾丸部分曲细精管上皮细胞的退变和附睾尾部的精液囊肿和精子肉芽肿,但经超声波治疗后睾丸曲细精管上皮细胞,除少数排列不规則外,其余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本文对以上结果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