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产儿暂时性甲状腺功能障碍的情况及左旋甲状腺素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5例早产儿进行血清FT4、T4、FT3、T3、TSH检测,对FT4、T4降低的早产儿按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有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T3降低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予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定期复查血清FT4、T4、FT3、T3、TSH。结果①早产儿暂时胜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7.27%,胎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其中胎龄28~30周发生率为77.27%,30。32周75%,32—34周39.47%,34~36周32.47%。②低甲状腺素血症观察组早产儿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症状消失,血清FT4及T4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快。生后14天观察组FT4、T3 100%恢复正常,对照组44.4%恢复正常,P=0.00。③低T3综合征早产儿观察组与对照组的TSH、T3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无差别。生后28天观察组TSH、T315%恢复正常,对照组10%恢复正常,P=1.00。结论早产儿生后甲状腺功能暂时性低下,胎龄越小,功能越低。对于有甲状腺功能低下临床症状的早产儿予短期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有助于改善甲状腺功能。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白血病患儿在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的过程中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多数研究集中在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已建系的基质细胞,而未重视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AO2生长增殖及凋亡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2/2008-08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白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患儿家属对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K562/AO2细胞株由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方法: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K562/AO2细胞组单独悬浮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融合状态时,加入1×108 L-1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24 h后去除未黏附的K562/AO2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O2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V-FITC法检测阿霉素对K562/AO2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条件培养下的K562/AO2细胞周期,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条件培养下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 结果: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比较,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K562/AO2细胞生长较为缓慢,无明显的对数生长期;早期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 < 0.05);处于G0~G1期的K562/AO2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K562/AO2细胞mdr1耐药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体外细胞学实验结局证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K562/AO2细胞耐药与mdr1基因无关,而是通过黏附作用改变K562/AO2细胞周期,进而逃避药物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诱导痰细胞学检查在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198例慢性非特异性咳嗽患儿,参考2006年ACCP《儿童慢性咳嗽临床循证实践指南》的诊断程序进行病因诊断,所有患儿均进行高渗盐水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比较不同病因的慢性咳嗽儿童诱导痰细胞学分类的差异。同时选择159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198例慢性咳嗽患儿中有175例痰诱导成功,成功率为88.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1%,主要表现为咽痒、恶心、咳嗽、头晕,停止诱导后可缓解。对175例痰诱导成功的慢性咳嗽患儿病因进行分析,获得明确诊断的有164例(93.7%),分别是咳嗽变异性哮喘(CVA)65例(37.1%)、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52例(29.7%)、感染后咳嗽(PIC)37例(21.1%)、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4例(2.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4例(2.3%)、肺结核(TB)1例(0.6%)、气道异物1例(0.6%),病因未明11例(6.3%)。CVA、UACS、PIC是本组慢性咳嗽患儿最常见的病因。按年龄分为三组,Ⅰ组(4~6岁)51例(29.1%),Ⅱ组(7~11岁)66例(37.7%),Ⅲ组(12~14岁)58例(33.1%)。不同年龄组病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因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病因组之间诱导痰细胞学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开展高渗盐水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是安全和成功率较高的检测手段,对儿童慢性咳嗽病因诊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性,9岁,因"面色苍白、发现颈部肿物约1月,双下肢紫癜1周"于2009年1月21日收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血液组.人院骨髓细胞学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分型提示T淋巴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诊断为BO的患儿5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蛋白酶3(PR3)ANCA的浓度,根据其结果将患儿分为ANCA双阴性组(n=22)、ANCA单阳性组(n=17)及ANCA双阳性组(n=20)。比较入院时各组患儿的BO发生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以及ANCA表达水平及临床症状、胸部HRCT评分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ANCA双阳性组患儿的BO危险因素评分明显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胸部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均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MPO-ANCA、PR3-ANCA滴度水平均较入院时和出院时降低(P < 0.05);其临床症状评分亦低于入院时(P < 0.05),但胸部HRCT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仍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结论 ANCA表达水平与BO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骨膜蛋白(Periostin)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分析二者关系,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住院的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72例为毛细支气管炎组,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印)n(正)=27)、中度组((印)n(正)=25)及重度组((印)n(正)=20)。另以同期正常健康体检的婴幼儿25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研究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以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Periostin及TGF-β1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印)P(正)<0.01),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Periostin仍高于对照组((印)P(正)<0.01),但血清TGF-β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印)P(正)>0.05)。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较急性期均显著下降((印)P(正)<0.01)。毛细支气管炎重度组急性期血清的Periostin、TGF-β1水平最高,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均(印)P(正)<0.01);毛细支气管炎重度组恢复期血清的Periostin仍持续高水平,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患儿(均(印)P(正)<0.01);但恢复期毛细支气管炎三组及对照组之间血清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印)P(正)>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急性期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均呈正相关((印)r(正)=0.717,(印)P(正)<0.01)。结论检测血清Periostin与TGF-β1水平有助于对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转归的判断;TGF-β1仅参与了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的急性过程,而血清Periostin高表达水平在RSV所致毛细支气管炎中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知程度的抽样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东省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的知识、态度以及参加情况,为正确评价新农合实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5年8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7个市抽取20个行政村,对部分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923人,50.6%参加了新农合,9.2%对新农合“很清楚”,大部分通过“电视传媒宣传”、“宣传单”、“村干部上门动员”的途径了解新农合;11.6%对新农合“很信任”,74.2%对新农合“一般信任”,33.6%认为新农合能解决住院需要的高额费用,54.3%愿意继续参加明年的新农合;对市、县政府信任的分别占61.0%、15.4%,对市级以上和县级医院信任的分别占71.3%、11.8%;认为新农合可能带来的好处主要是“医药费可报销一些”、“生大病有一定保障”、“生病可以及时看”的分别占37.6%、30.1%、12.4%;认为新农合“报销比例太低”、“报销手续太繁琐”、“不看病也要交钱”的分别占40.4%、21.1%、16.8%。[结论]新农合在广东省农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民对新农合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儿童急性白血病院内感染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L)患儿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阳性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AL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细菌感染血培养阳性与化疗时期的关系,血培养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粒细胞计数绝对值的差异,血培养阳性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敏感性。结果 AL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45.5%(112/246),其中血培养阳性率为25.0%(28/112)。血培养阳性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05±1.17)×109/L,血小板计数为(55.57±27.5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为(0.13±0.33)×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为(8.46±3.40)d;血培养阴性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为(2.72±3.00)×109/L,血小板计数为(117.80±133.6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为(1.02±2.34)×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为(2.48±0.62)d,各项指标在血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血培养中的葡萄球菌属、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青霉素类、头孢三代抗生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均比较高,葡萄球菌属对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相对较敏感,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复方新诺明较敏感。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AL患儿骨髓抑制易发生感染。AL患儿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可选择碳青霉烯类,考虑革兰阳性菌感染可选择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必要时进行细菌药敏物敏感试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10月诊断为BO的患儿59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蛋白酶3(PR3)ANCA的浓度,根据其结果将患儿分为ANCA双阴性组(n=22)、ANCA单阳性组(n=17)及ANCA双阳性组(n=20)。比较入院时各组患儿的BO发生危险因素、临床症状、胸部高分辨CT(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以及ANCA表达水平及临床症状、胸部HRCT评分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ANCA双阳性组患儿的BO危险因素评分明显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胸部HRCT及肺部病理学评分均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患儿出院后随访6个月,MPO-ANCA、PR3-ANCA滴度水平均较入院时和出院时降低(P < 0.05);其临床症状评分亦低于入院时(P < 0.05),但胸部HRCT评分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NCA单阳性组及双阳性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仍高于ANCA双阴性组(P < 0.05)。结论 ANCA表达水平与BO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对病情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至2019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住院的60例球囊导管经可弯曲支气管镜治疗儿童气道异物的病例资料。结果:60例患儿中,男40例,3岁以下58例(96.7%)。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98.3%)、气喘(56.7%)、发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