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目的 比较采用关节镜下内侧支持带紧缩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lateral retinacular release, LRR)与自体腓骨长肌肌腱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联合LRR治疗青少年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采用两种方式治疗的60例髌骨脱位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MPFL重建组(A组)30例和内侧支持带紧缩组(B组)30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肢疼痛分级,采用Kujala评分及Lysholm评分评估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并通过屈膝30°CT平扫及MRI平扫测量髌骨倾斜角(patellar tilt angle, PTA)及髌骨适合角(patellar congruence angle, PCA)评估髌股关系,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再脱位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7个月,平均(19.18±3.6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Kuj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使用鞍沟区法确定股骨止点关节镜下进行内侧髌股韧带(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 MPFL)重建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39例患者,均使用鞍沟区法确定股骨止点进行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通过股骨内上髁、股骨内收肌结节、腓肠肌内侧股骨止点三点围成的鞍沟中点确定等距点。记录患者行MRI或屈膝30°CT测量髌股适合角(PCA)、髌骨倾斜角(PTA),并通过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测量股骨隧道距离等距点(Schottle点)位置。结果 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15个月,平均(12.21±4.55)个月。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骨折,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感染、不愈合、再脱位情况。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Kujala评分由术前(35.84±7.17)分、(39.42±6.62)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9.63±5.49)分、(90.37±4.44)分;膝关节影像学角度PCA及PTA由术前的(22.84±5...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及股骨去旋转截骨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15例股骨前倾角(femoral anteversion angle, FAA)≥30°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8~32岁,平均(20.80±4.49)岁。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8.00±1.81)个月。患者FAA术前(34.45±3.02)°,术后(16.19±1.51)°;髌骨倾斜角术前(30.92±3.91)°,术后(7.29±3.05)°;Kujala评分术前(47.00±5.92)分,术后(95.40±4.66)分;Lysholm评分术前(43.00±4.55)分,术后(93.80±6.03)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联合外侧支持带松解及股骨远端去旋转截骨治疗FAA过大的复发性髌骨脱位,可较好地恢复髌股关节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医学科教育是对弘扬祖国传统医学的重大继承和创新发展,是中医学科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课程和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改革与发展,为尽快适应新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全国各大中医高等院校也在不断思索如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培养新时代中医学人才。将以往的教育理念由以病为基础转变为以人为本,特别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人文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随着我国多种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及国外教育理念的引入,使得我国的中医学教育方法不拘泥于以往对中医药传统经典论著的读写教育。现今的中医教育理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将最新颖、最科学、最专业的教学方法及活动为我所用,为广大岐黄学子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平台,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下综合全面的中医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在双膝关节同期置换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接受双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治疗的患者37例,14例A组患者采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后自体血回收,11例B组患者采用单纯术后自体血回收,12例C组患者采用单纯术后引流管引流,比较三组患者术后急性失血量及异体血输注量。结果:三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h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有变化;A组急性失血量(145.30±37.60)m L、异体血输注量(721.80±186.30)m L与B组急性失血量(192.00±50.60)m L、异体血输注量(586.40±148.50)m L明显低于C组急性失血量(423.00±112.40)m L、异体血输注量(1076.10±286.40)m L,三组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后自体血回收及单纯术后自体血回收均可减少异体血输注,且前者减少术后急性失血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柔筋开结"推拿手法治疗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本手法在肩关节周围炎治疗中的优势与特点。方法:将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柔筋开结"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酚酸钠缓释片口服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辅以功能锻炼与康复指导。所有患者在治疗后2周、4周与8周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肩关节功能评分对疗效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并显示两种治疗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在治疗初期(2周),两组患者VAS评分与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进展(4周后),治疗组患者VAS与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筋开结"推拿手法在冻结期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中疗效肯定且预后良好,在有效缓解疼痛的同时,对关节功能的改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较常规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且无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性高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周瑜博  董振宇  向文远  方锐 《中国骨伤》2022,35(11):1026-1030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对比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1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男66 例,女44 例,年龄20~72(48.82±8.03) 岁;SandersⅡ型48 例,Ⅲ型62 例;其中左侧41 例,右侧69 例。依照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 L"形切口入路组,每组55例。"L"形切口入路组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跗骨窦入路组采用跗骨窦入路联合Herbert螺钉及微创型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评价手术效果。采用X线检查患者手术前后的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宽度、高度,评价手术复位情况。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Maryland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2个月,跗骨窦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形切口入路组(P<0.05),术中出血量低于"L"形切口入路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Bö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和高度较术前升高(P<0.05),跟骨宽度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2个月,两组Maryland评分较术前升高(P<0.05)。随访期间,跗骨窦入路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关节疼痛、软组织损伤)发生率低于"L"形切口入路组(P<0.05)。结论: 传统外侧"L"形切口入路与跗骨窦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疗效均较好,但后者能够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张文豪  向文远  方锐 《疑难病杂志》2023,(12):1340-1344
骨性关节炎(OA)的发生不仅是单纯软骨损伤及力线改变,免疫方面对OA影响也是巨大的,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细胞,在免疫调节方面和组织再生方面的作用潜力巨大。研究表明,OA的发病机制与BMSCs的免疫调节息息相关,BMSCs可缓解由于免疫因素造成的OA退变。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治疗OA的作用机制、面临问题及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过程,与OA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中药在改善OA症状方面疗效显著,而中药治疗OA的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NF-κB信号通路,探讨了NF-κB信号通路与OA的关系,对中药基于NF-κB信号通路治疗OA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