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重定位(又称药物重使用或药物重配置)是将现有治疗方法应用于新的疾病的过程的一种药物研发方法。新药研发成本高、失败率高,使得对现有药物进行重新定位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帮助下,许多有效的算法被提出并应用于药物的重新定位。目前用于药物和化合物重定位的算法可分为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矩阵分解的方法、基于网络的方法3大类。分别对这3类常用方法进行综述,总结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药物重新定位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剖析,以期达到帮助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发更加有效的药物重定位算法,增加我国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叶紫 《吉林医学》2015,(8):1645-1646
目的:分析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4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对早产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护理对策。结果:本组246例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6%,3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早产儿中,呼吸道感染所占比例最高,占45.2%。胎龄<33周、出生体重<2 000 g、住院时间超过7 d、窒息以及窘迫早产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单因素分析可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早产儿性别及分娩方式之间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3周、出生体重<2 000 g、住院时间超过7 d、窒息以及窘迫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护理,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川黄方对2~4期慢性肾脏病(CKD)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氧化应激角度探讨其疗效机制。方法:纳入84例CKD合并AK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控制血压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腺素E1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川黄方汤剂口服及浓煎剂灌肠,两组疗程均为2周。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积分,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血清血红素加氧酶-1(HO-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结果:①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1.4%,对照组为45.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③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BUN、UA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P0.01),eGFR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Scr、BUN水平降低程度及eGFR水平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P0.01);两组患者的24 h U-pro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24 h U-pro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④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O-1、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患者的HO-1、SOD水平升高程度及MDA水平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川黄方能有效减轻CKD合并AKI患者的肾损伤、保护肾功能,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4.
抗体–药物偶联(ADC)是现代“精准医疗”需求下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2000年第一款ADC药物的上市成功到2020年ADC药物的研发层出不穷。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带动了ADC药物研发领域的快速兴起。ADC药物是使用具有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毒素结合,将药物特异性递送至肿瘤表面位点,避免对正常细胞的杀伤,减少毒副作用。ADC为细胞毒性有效载荷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递送方法。但是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由于肿瘤异质性、肿瘤代谢、肿瘤血供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肿瘤耐药是ADC药物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大挑战。从ADC药物的发展进程、临床应用及其所面临的耐药问题进行综述,探讨抗体偶联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滋阴凉血汤对IgA肾病大鼠蛋白尿、血尿、尿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及肾小球、肾小管损害的影响,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等5组,每组6只。模型组和3个治疗组采用牛血清白蛋白+脂多糖+四氯化碳的方法复制IgA肾病大鼠模型,在造模完成后1周,中药组给予滋阴凉血汤(剂量为11.5 g·kg~(-1)·d~(-1))灌胃,西药组给予贝那普利水溶液(剂量为2.5 mg·kg~(-1)·d~(-1))灌胃,中西药结合组用上述半剂量滋阴凉血汤水溶液与贝那普利水溶液灌胃,正常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根据上述方案灌胃4周后,观察大鼠一般状况,采集大鼠尿液、静脉血,检测其尿红细胞数目、24 h尿蛋白定量、尿MBL及血生化指标。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其肾小球IgA沉积强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和高碘酸—无色品红(PAS)染色法观察肾小球及肾小管改变。应用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中药组大鼠尿红细胞数目,尿蛋白、尿MBL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大鼠肾小球及肾小管病变较模型组明显改善。【结论】滋阴凉血汤能减少IgA肾病大鼠尿红细胞数目、尿蛋白、尿MBL,改善肾小球内系膜基质、细胞增生和肾小管萎缩及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对IgA肾病大鼠肾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畲医药是畲族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的,通过口传身授,世代传承,逐渐形成具有独特民族特色及理论体系的一门民族医药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手到病除之效。叶益平名老中医通过对畲医药理论及用药特点的深入研究,将畲医药广泛运用到各类恶性肿瘤的防治中,特别是对胃癌等消化道肿瘤,畲医药更是贯穿整个治疗始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弘扬民族医药事业,推广畲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前期发现制大黄-川芎药对能抑制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核因子E2相关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探讨该药对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药对组(C组)、N-乙酰半胱氨酸(NAC)组(D组)。C组于造模前7 d每日灌胃制大黄-川芎水煎液,D组造模前3 d每日腹腔注射NAC(150μg/g)。B、C、D三组按照文献方法制备CIN模型。造模后24 h处死动物,并腹主动脉采取血测定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代谢笼收集24 h尿液,并测定尿液中急性肾损伤(AKI)标志物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γ-谷氨酰转肽酶(U-γ-GT);分别提取肾组织中核蛋白和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肾组织中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大鼠Scr、BUN、尿NAG、U-γ-GT均明显升高(P0.01),肾组织中Nrf2、HO-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B组比较,C、D组Scr、BUN明显降低(P0.05),尿NAG、U-γ-GT显著降低(P0.01),Nrf2、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结论:Nrf2/HO-1通路活化参与了CIN大鼠急性肾损伤过程,且制大黄-川芎药对可通过抑制该通路活化保护CIN大鼠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常见心肌标志物检测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快速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72例健康体检者分别作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高敏肌钙蛋白Ⅰ(high-sensitivity troponin,hs-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s,CK-MB)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患者hs-cTnI、CK-MB和hs-CR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hs-cTnI、CK-MB和hs-CRP的敏感率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升,且hs-cTnI的检出特异性高于CK-MB和hs-CRP.结论 通过对患者血液中hs-cTnI、CK-MB和hs-CRP检测,能够对AMI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且各项检测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叶紫 《贵州医药》2016,(5):555-556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将436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8例,对照组患儿实施静脉输液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水平、患儿家属满意度的差异。结果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3.76%降低至7.34%;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水平由(72.48±12.43)提高至(88.35±8.21);患儿家属满意率由77.06%提高至91.28%,各项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基础护理水平,降低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