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癌结节。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中21(8.5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分化T1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癌结节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75、P=0.006,OR=5.98、P=0.042,OR=8.33、P=0.017,OR=10.87、P=0.026)。结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白丽芬  零春润  叶州  张鹏  王默进  庄文   《四川医学》2018,39(8):968-969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45岁,因"右下腹部包块并进行性增大伴间歇性疼痛1年余,加重2d"急诊入院。查体:急性病容,入院时体温38℃,下腹部扪及一长径约10cm大小包块,右下腹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麦氏点明显。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12. 24×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百分数86. 3%,肿瘤标志物(CEA、AFP、CA-199、CA-125)未见异常,急诊腹部增强CT检查示(见图1):中下腹腔见囊  相似文献   
3.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16岁,因"腹部隐痛、便血10 d"入院。入院前在外院接受止血、补液、输血等处理,便血仍未缓解,3~5次/d,每次200~400 mL,故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入院后查体:体温36.2℃,脉搏6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89/3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腹软,无明显压  相似文献   
4.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护脑、活血,并根据病情使用降血压、降血糖药和脱水剂治疗。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w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oland综合征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MSCT)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2014年10月至2022年1月9例Poland综合征患者(男8例、女1例)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特征。患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37(27,56)岁,平均(42±20)岁;1例因明显胸廓异常就诊,余8例为胸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结果 9例均为单侧发病(右侧5例、左侧4例),均有患侧胸小肌缺如,胸壁软组织变薄、塌陷,均无同侧短指或/和并指畸形;胸大肌发育不良7例,完全缺如2例。MSCT表现为原胸肌区域未见正常的肌肉组织密度灶,仅有轻度下陷的均匀低密度脂肪组织,胸壁皮肤连续。重组图像表现为患侧胸部稍下陷,两侧乳头位置不对称,对侧胸壁形态正常。其中1例复杂胸廓畸形CT表现为胸壁多重畸形,包括左侧胸大肌发育不良、胸小肌与前锯肌缺如、骨性胸廓塌陷以及第3、4肋与乳头发育不良,胸壁皮下软组织变薄,心右偏。结论 Poland综合征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可通过MSCT横轴位图像结合重组图像逐层观察胸壁肌肉及骨的发育解剖,明确诊断该病并作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