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咪唑安定在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1~6岁行下腹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患儿,随机双盲分成布比卡因(2.5mg/kg)对照组,罗哌卡因低、中、高(2.5、3.5、5.0mg/kg)剂量组。采用七氟醚诱导吸入麻醉加骶管阻滞罗哌卡因,复合咪唑安定(0.2mg/kg)。结果: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罗哌卡因复合咪唑安定对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小;术中心率、动脉血氧饱和度有轻度下降,但均在生理范围内;高、中剂量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类似布比卡因,低剂量短于布比卡因。除个别患儿在术中有牵拉反应和术后呕吐外,其余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复合咪唑安定在小儿麻醉中对患儿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可延长镇痛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运用麻醉科PDCA[P(计划,Plan)、D(实施,Do)、C(检查,Check)、A(处理,Action)]循环管理模式提高术中自体血输注率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中输血的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之后9个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加以改进,分别收集2018年10—12月、2019年1—3月和4—6月术中输血的患者作为改进1组(28例)、改进2组(31例)和改进3组(39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术前和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中失血量、手术种类,以及术中自体血输注率。结果 4组间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术中失血量、手术种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改进1组、改进2组、改进3组患者自体血输注率分别为21.4%(6/28)、41.9%(13/31)、48.7%(19/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4%(6/31,P值均<0.05);且改进2组和改进3组的自体血输注率均>35%的目标值。结论 运用麻醉科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显著提高术中自体血输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气管内及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对小儿全麻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45例1~12岁的患儿被随机分成气管内组(T组)、静脉组(V组)及对照组(P组)。诱导时分别静脉推注异丙酚3mg.kg^-1、芬太尼2μg.kg^-1及万可松1.5mg.kg^-1。T组和V组在插管前1.5min分别气管内喷雾和静注1.5mg.kg^-1利多卡因。观察并记录患儿在诱导前、插管前1.5min、插管即刻、插管后1min、3min、5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插管即刻,除P组HR、DBP、MAP较基础有所上升外,其余各组数据未见明显变化,V组SBP甚至有所下降。V组的SBP、MAP则明显低于T组和P组。插管后1min,T组的血压与基础和插管前1.5min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插管后3min及5min,各组的血压和心率均可大致恢复到插管前水平。结论:气管内及静脉应用利多卡因均能减轻小儿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而且静脉应用利多卡因使整个气管插管过程中心血管反应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对1岁的婴儿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时用钢丝导引法和直接穿刺法置管的失败率和操作时间。方法:105例小于1岁择期行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的婴儿在麻醉诱导后随机分为2组,组1用直接穿刺法,组2用钢丝导引法进行动脉穿刺置管。记录各组置入外套管所耗费的时间,各组置入外套管前失败的总次数以及各组出现血肿的例数。结果:组1(55例)每例置管的平均时间(23&#177;4.7min)明显长于组2(50例)(8&#177;3.4min)(P〈0.05)。组1总共试刺203次,置管失败的危险度为0.73;组2共试穿69次,置管失败的危险度为0.28,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组2对组1置管失败的危险比为0.38;绝对危险减少为0.45(95%CI,0.28~0.61);为减少1次不良事件需要干预的病例数为3(95%CI,4~2)。结论:钢丝导引法可大幅度降低小婴儿动脉穿刺置管的失败率,明显节约时间。  相似文献   
5.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对小儿阑尾手术后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浸润罗哌卡因对小儿阑尾术后的镇痛作用,并与吗啡进行对比。方法:40例4~13岁全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儿,随机双盲分成罗哌卡因组:0.75%罗哌卡因(2.5mg/kg,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生理盐水(0.4mL/kg,i.v.),对照组:生理盐水(0.4mL/kg,皮下和腹横筋膜下浸润注射)+吗啡(50μg/kg,i.v.)。采用家长视觉模拟评分法(PVAS)和客观疼痛评分法(OPS),评估术后24h内不同时间段镇痛效果并记录疼痛分数、吗啡消耗量、应用吗啡人数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与吗啡对照组相比,罗哌卡因组PVAS评分和OPS评分除第24h时间段外,其余各时间段镇痛效果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0.5h时,罗哌卡因组吗啡消耗量[(2.4±10.9)μg/kg]明显低于对照组[(15.8±23.9)μg/kg],吗啡应用人数(1/21例)也少于对照组(6/19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罗哌卡因组总的恶心呕吐发生率19%(4/21例)低于吗啡对照组42%(8/19例)。结论:罗哌卡因术后局部浸润镇痛效果类似于吗啡,能推迟术后首次要求吗啡镇痛的时间,减少吗啡的消耗量,且恶心呕吐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对小儿吸入七氟烷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儿31例,年龄2~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1~1I级,随机分为对照组(七氟烷加0.9%氯化钠液,n=17)和研究组(七氟烷加Dex,n=14)。所有患儿入室后均吸入8%七氟烷行麻醉诱导,开放静脉通路,研究组给药方式为负荷量0.5〉g/kg,后以0.5μg/(kg·h)维持。对照组组予等量0.9%氯化钠液。完成气管插管后,连接气体分析仪,并将七氟烷调至预定浓度。采用序贯法进行研究,七氟烷初始呼气末浓度差值均为2.0vol%,相邻浓度差值为0.2vol%,七氟烷呼气末浓度达到预定值并维持15min后行手术切皮。测定2组七氟烷的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记录诱导前、切皮前及切皮后的心率及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惠儿吸入七氟烷的MAC分别为2.46%(95%可信区间为2.32%~2.60%)和1.90%(95%可信区间为1.78%~2.02%),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MAC降低了23%(P〈0.05)。所有患儿均无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小儿吸入七氟烷的MAC,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