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利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以增渗倍数和迟滞时间为考察指标,考察不同浓度的促渗剂(月桂氮革酮、油酸、冰片、薄荷醇和吐温-80)对巴布剂中双氯芬酸钠体外透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加促渗剂的空白对照组相比,加入1%月桂氮革酮、3%油酸、1%冰片、3%薄荷醇和1%吐温-80的巴布剂中双氯芬酸钠的增渗倍数分别为1.26、2.99、3.10、3.31和0.94,迟滞时间分别为3.30、0.33、0.15、0.04和1.25 h.可见,1%吐温-80无明显促渗作用,油酸、冰片和薄荷醇的促渗效果比月桂氮革酮更显著,且迟滞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
<正>Rasmussen’s综合征是神经系统一种特殊的进展性疾病,绝大多数发生于儿童,主要累及一侧大脑半球,并伴有顽固性癫痫。1958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的Ras-mussen首先报道3例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癫痫部分性发作持续状态伴进行性偏瘫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患儿,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病变脑组织可能存在病毒感染,因此称之为Ras-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 ,19岁。因走路不稳 ,言语缓慢 3年加重 1个月就诊。缘于 3年前无明显诱国出现走路不稳 ,易摔倒 ,言语缓慢 ,未予注意及正规治疗。 3年来进展缓慢 ,近 1个月症状加重 ,渐出现智力减退 ,偶发作性呼吸困难。发病过程中无发热、抽搐、意识障碍。既往体健 ,无特殊病史记载。家族中其祖母、伯父、父亲、姑母均患有类似疾病 ,而丧失行走能力 ,未曾正规诊治。查体 :Bp 110 / 70mmHg ,视乳头边界清晰 ,中心凹存在 ,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言语缓慢 ,吟诗样语言 ,计算力差。双上肢肌力Ⅴ级 ,肌张力正常 ,双下肢肌力Ⅳ级 ,肌张力高 ,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再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特殊对照组、常规对照组.在应用巴曲酶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测及脑CT扫描.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FI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第14天FIB明显回升至治疗前水平,甚至高于用药前水平;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3例于14天~21天出现了再梗死,发生再梗死的患者其FI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特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天血FIB水平与治疗前相比也明显下降(P<0.01),在治疗后第14天仍维持较低水平;而常规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FIB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特殊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均未出现再梗死病例.治疗组治疗后脑CT扫描梗塞灶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与特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但明显小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巴曲酶治疗脑梗死过程中降低FIB血浆浓度后又有反弹导致FIB浓度增高,与再梗死有一定的关系,在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治愈疾病不单单只是依靠治疗,护理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椎体外系疾病。其主要病变在于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显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多发生在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帕金森病治疗方法有:(1)药物治疗:须和期服用,如左旋多巴制剂。(2)手术治疗:其目的在于破坏丘脑核,苍白球或其传出纤维。手术种类很多,目前做得最好的是立体定向手术破坏丘脑膜外侧核。本介绍了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即术前给予病人心理护理,使病人以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面对手术,指导病人做术前肢体训练,如手势和身体语言等及如何在手术中与医生配合,听从医生指挥,便于医生在术中判断手术的效果;术后指导病人如何进行语言发音训练和系统的肢体康复锻炼,饮食等护理。通过对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护理问题,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实施一系列行而有效的护理措施,使帕金森病的手术治愈率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刘秀洁 《临床荟萃》2003,18(7):363-363
患者 ,女 ,6 2岁 ,教师。 5天前因出现发热 ,体温最高达4 0℃ ,曾在其他医院检查治疗 ,诊断为“咽炎” ,给予“先锋Ⅵ号”抗感染治疗 ,未见明显好转 ,并于 4天前出现全身乏力 ,自主活动受限 ,摔倒一次 ,于 3天前体温再次达 39.8℃ ,出现大小便失禁 ,神志欠清晰 ,于 2 0 0 1年 7月 15日来我院急诊。既往有支气管炎史 2 0余年 ,查体 :体温 38.5℃ ,脉搏 10 0次/min ,呼吸 2 2次 /min ,血压 15 0 / 80mmHg (1mmHg =0 .133kPa) ,神志清醒 ,咽部充血 ,扁桃体Ⅰ度大 ,两肺呼吸音粗 ,两肺布满哮鸣音 ,右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 ,心…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21岁,主因头痛8d,加重伴恶心、呕吐4d 于2012年10月21日入院。缘于8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无咳嗽、咳痰、咽痛,体温最高375℃。当地医院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对症治疗,头痛无明显缓解。4d 前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入院时查体:体温37.3℃,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精神萎靡,查体不合作;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神经系统检查:眼动检查欠合作,余颅神经未见异常。眼底镜检查见双侧视乳头水肿,边界模糊。腰穿示压力510mmH 2 O,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42×106/L,淋巴细胞0.12,中性粒细胞0.58,单核细胞0.06,浆细胞0.02,转化型淋巴细胞0.13,激活性单核细胞0.09;蛋白定性(+),定量0.65g/L;葡萄糖0.8mmol/L;氯130mmol/L。涂片病原学检查未找到细菌、结核菌、新型隐球菌。头MRI 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结核性?),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入院后第5 d出现颜面部、躯干、双下肢患者,女性,21岁,主因头痛8d,加重伴恶心、呕吐4d 于2012年10月21日入院。缘于8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抽搐,无咳嗽、咳痰、咽痛,体温最高375℃。当地医院考虑上呼吸道感染对症治疗,头痛无明显缓解。4d 前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入院时查体:体温37.3℃,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精神萎靡,查体不合作;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颈部抵抗,克氏征阳性。神经系统检查:眼动检查欠合作,余颅神经未见异常。眼底镜检查见双侧视乳头水肿,边界模糊。腰穿示压力510mmH 2 O,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42×106/L,淋巴细胞0.12,中性粒细胞0.58,单核细胞0.06,浆细胞0.02,转化型淋巴细胞0.13,激活性单核细胞0.09;蛋白定性(+),定量0.65g/L;葡萄糖0.8mmol/L;氯130mmol/L。涂片病原学检查未找到细菌、结核菌、新型隐球菌。头MRI 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性?结核性?),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入院后第5 d出现颜面部、躯干、双下肢多发暗红色圆形皮疹。抗核抗体(+),混合型1∶320;抗核糖核蛋白/SM 抗核抗体阳性。红细胞沉降率52mm/1h。修正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狼疮性脑病。给予激素冲击治疗,2周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7岁,因乏力1个月余,于2010年6月27日住承德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家属叙述患者1个月前因腰背痛于当地诊所就诊,考虑椎间盘病变,给予甘露醇及地塞米松治疗9天,(地塞米松第1~2天5 mg/d,3~9天10 mg/d静脉滴注).诊治过程中出现乏力,伴恶心、呕吐,严重时每天呕吐20余次,间断头痛、思睡,精神差,食欲差,翻身及肢体抬举困难,血压升高,于当地县医院及北京某医院就诊,头颅MRI未见明显异常,电解质示低钾低钠血症,给予静脉补钾补钠曾好转,后病情反复且在诊治过程中出现2次短暂意识障碍(活动状态下),无尿便失禁,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体力下降,小便未见明显异常,大便干燥.既往体健.2个月前走路有摔伤史,臀部着地伤后20天内可从事家务劳动,之后出现腰背痛到当地诊所予以地塞米松等治疗.个人史:无特殊.月经史正常.  相似文献   
9.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sis,CV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病致病因素较多,临床表现多样,以往死亡率较高[1,2],误诊率较高,文献报导达50%[3].随着临床CT、MRI,MRV的广泛应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明显提高.现将我近2年收治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诊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①治疗组:治疗用巴曲酶.②特殊对照组:治疗用注射用纤溶酶.③常规对照组:治疗用维脑路通.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欧洲脑卒中评分、脑CT扫描.结果:临床疗效ESS评分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14天有明显差异(P<0.01);与常规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特殊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1).在治疗组30例患者中有3例于14天~21天出现了再梗死.而特殊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均未出现再梗死病例.治疗组治疗后脑CT扫描梗塞灶体积明显小于治疗前,也明显小于常规对照组,与特殊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巴曲酶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