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如合并脑梗死则由于症状隐蔽而不易被发现,两者治疗上的矛盾导致患者的治疗难度加大,预后更差。现将我院综合ICU病房近五年来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病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牛磺酸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疗效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哮喘豚鼠气道内嗜酸粒细胞浸润和牛磺酸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法复制哮喘豚鼠模型 ,分 3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牛磺酸和地塞米松治疗 ,比较治疗后支气管肺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结果 :3组豚鼠肺实质内嗜酸粒细胞数 (个 /HP)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与地塞米松组差异非常显著 (P<0 0 1) ;支气管粘膜下嗜酸粒细胞数 (个 /mm2 )哮喘组与牛磺酸组差异显著 (P <0 .0 5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数哮喘组与牛磺酸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牛磺酸能有效抑制哮喘豚鼠的气道炎症 ,可能对气道重塑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牛磺酸(taudne),化学名称为2-氨基乙磺酸(H2N-CH2-CH2-SO3H),是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的β自由氨基酸。牛磺酸易溶于水,并因磺酸基的存在呈较强的酸性(PKa1.5,P15.3),因此体内的牛磺酸均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人体约含12~18g牛磺酸,绝大部分在细胞内,细胞内外浓度比为10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 β1)在哮喘豚鼠气道壁中的表达和细胞来源及牛磺酸的干预效果。方法 :采用卵蛋白腹腔注射法复制哮喘豚鼠模型。实验动物分三组 :哮喘组 (A组 ) ,牛磺酸组 (B组 ) ,盐水对照组 (C组 ) ,比较三组豚鼠气道壁中TGF - β1的含量 ,粘膜下TGF - β1阳性细胞数 (mm2 )和上皮细胞TGF - β1阳性百分比。结果 :三组豚鼠气道壁中均有广泛的TGF - β1阳性表达。与C组相比 ,A组豚鼠气道壁TGF - β1含量增高显著 (P <0 .0 1) ;气道上皮细胞TGF - β1阳性百分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粘膜下TGF - β1阳性细胞数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B组豚鼠气道壁TGF - β1含量显著下降 (P <0 .0 1)。结论 :TGF - β1存在于正常豚鼠及哮喘豚鼠的气道壁中 ,但哮喘时含量明显增多 ,可能主要来源于粘膜下的嗜酸细胞 ;牛磺酸能下调气道壁中TGF - β1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处方:主治:制法:用法:效果:牛黄二分犀角技五分川逮三分苏薄荷三幼营蒲渔五分大黄五筑朴稍二幼天竺黄二钱蝉退三钱僵蚕二故的藤二筑甘草渡小儿麻疹发热,疹前后惊凤痰咳等症。共为末,蜜为丸,脉豆大,株砂为衣。小儿一岁服五厘钓一丸,白水化服。确有退热之效,适于婴儿一岁至三岁者。治麻疹并发病方@刘玉琪~~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综合重症医学科(ICU)开展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围手术期临床路径(CP)的效果,并分析其变异情况以促进质量改进.方法 比较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ICU内实行CP前1年(2009年1月至12月,14例)和实施CP后1年(2010年1月至12月,22例)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产妇ICU停留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以及术后前3 d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结果 与实施CP前1年组比较,实施CP后1年组ICU停留时间(h)明显缩短(65.5±24.9比86.3±28.2,t=2.321,P<0.05),ICU住院费用(元)明显减少(6 463.6±1 838.2比8 136.5±2 142.8,t=2.496,P<0.05),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下降(36.4%比42.8%,x2=0.100,P>0.05);血压控制的总有效率术后1 d、2 d明显提高(1 d:59.1%比14.3%,2 d:86.4%比50.0%,均P<0.05),而术后3 d则无明显差异(95.4%比85.7%,P>0.05).实施CP前1年组死亡1例,实施CP后1年组无死亡.结论 通过对重度子痫前期产妇围手术期实施CP管理,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促进了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of perioperative clinical pathway (CP)for severe preeclampsia patient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and to discuss variation factors in order to improve clinical quality.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treated in ICU in the Second Clinical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ime of 1 year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CP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09, n = 14) and 1 year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CP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0, n = 22). The length of stay in ICU,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occurrence of major complications and mortality, as well a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in the first 3 day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group of patients of 1 year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CP,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of 1 year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CP, the length of stay in ICU (hour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65. 5 ±24. 9 vs. 86. 3 ±28. 2, t = Z. 321, P<0. 05), th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yua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6 463. 6±1 838.2 vs. 8 136. 5±2 142.8, r = 2. 496, P< 0. 05), the occurrence rate of major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36. 4% vs. 42. 8%, x2 = 0. 100, P>0. 05), the total effective control rate of blood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 improved on the 1st and the 2nd postoperative day (1 day: 59. 1 % vs. 14. 3%, 2 days: 86. 4% vs. 50. 0%, both P<0. 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on the 3rd postoperative day (95. 4% vs. 85. 7%, P>0. 05). One patient died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CP,and none after its application.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t was beneficial to implement the program in preeclampsia patients to improve medical quality.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Rac1、VEGF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ac1、VEGF在43例肝细胞癌组织、43例癌旁肝组织及21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 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定Rac1蛋白、VEGF蛋白的平均光密度, 根据CD34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MVD。  结果  Rac1蛋白在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 位于胞浆, 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 < 0.01)、正常肝组织(P < 0.01);VEGF蛋白在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均有表达, 位于胞浆, 癌组织高于癌旁肝组织(P < 0.01)、正常肝组织(P < 0.01);Rac1、VEGF与MVD之间均呈正相关(r=0.490, P=0.001;r=0.355, P=0.019), Rac1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r=0.583, P < 0.001)。  结论  Rac1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参与HCC的侵袭、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
阴道异常分泌物702例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锡盟地区STD门诊女性阴道异常分泌物的病原学特点。方法对本所STD门诊5年来的阴道分泌物异常为主要表现的702例患者进行涂片检查。结果阴道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率为100%,其中淋球菌168例(26.42%),滴虫412例(53.36%),白念珠菌517例(73.24%),加特纳菌516例(74.63%)。结论造成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的病原菌主要是阴道滴虫、白念珠菌、加特纳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哮喘缓解期患者在牛磺酸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5(IL-5)的水平及其mRNA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方法,对84例轻、中度哮喘患者,从病情进入缓解期开始口服牛磺酸(A组)和安慰剂(B组),疗程1年,以门诊健康体检的10例患者为基础对照(C组),比较治疗前后哮喘症状的改善以及外周血IL-5及其mRNA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的哮喘症状积分和肺功能A组与B组(12.5&#177;4.8vs15.2&#177;5.1分/月;FEV1,2.6&#177;0.5vs2.2&#177;0.8L)差异显著(P〈0.05);A、B两组血清治疗前IL-5及其mRNA初始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治疗后A、B两组血清IL5的水平差异显著(16.3&#177;4.5vs26.9&#177;12.7pg/mL,P〈0.05);IL-5及其mRNA表达差异显著(0.21&#177;0.09vs0.35&#177;0.14,P〈0.05);A组患者外周血IL-5及其mRNA表达与哮喘的症状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5)。结论IL-5在哮喘缓解期仍存在过度表达且反映了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磺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气道炎症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牛磺酸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气道炎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 84例非急性发作期的轻、中度哮喘患者 ,从病情进入缓解期开始口服牛磺酸 (A组 )和安慰剂 (B组 ) ,疗程 1年 ,比较哮喘症状计分、治疗期间因哮喘复发或病情加重而住院的日数、每月使用沙丁胺醇的喷数、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的变化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5和白细胞介素 8的水平。结果 A组获得有效病例 32例 ,B组获得有效病例数 2 9例。A组患者治疗后的哮喘症状计分 (12 5± 4 8)分 /月、每月使用沙丁胺醇的喷数 (6 5± 2 9)次/月、治疗期间的住院日数 (1 2± 0 5 )d、FEV1(2 6± 0 5 )L与B组 (15 2± 5 1)分 /月 ;(9 8± 3 2 )次 /月 ;(3 3±0 9)d ;(2 2± 0 8)L差异显著 (P <0 0 5 ) ;两组患者的气道反应性无显著差异 ;血清中IL 5 [(16 3± 4 5 )ng/L]和IL 8[(15 8± 4 9) μg/L]的水平与B组 [(2 6 9± 12 7) μg/L ,(19 3± 5 2 ) μg/L]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牛磺酸能有效地改善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肺功能 ,抑制血清中炎症介质的释放 ,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依从性良好 ,可能对哮喘缓解期气道炎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