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BA)开口的定位价值.方法:对8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BA-CTA),利用容积显示(VR)融合技术,将动脉像(含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主动脉及肺癌原发肿块)、支气管像及胸廓像三者融合在一起,以气管分叉下缘为圆点建立坐标系,对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开口位置进行冠状三维立体定位;再以BA开口所在横断图像逆时针倾斜45°角建立坐标系,明确开口所在血管壁位置.结果:86例中有78例106支BA能显示清晰,通过VR融合像能直观显示出开口所在冠状位的坐标位置以及横断面所处血管壁的位置.其中72支BA开口于第一象限,3支开口于第二象限,31支开口于第四象限;25支发自降主动脉前壁,58支发自降主动脉右侧壁,7支发自降主动脉后壁,12支发自降主动脉左侧壁,2支发自右侧锁骨下动脉,1支发自左侧颈总动脉,1支发自右侧甲状颈干.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肺癌供血支气管动脉及其分支,明确了支气管动脉开口的位置,为支气管动脉插管介入治疗肺癌提供准确而有价值的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与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表现,比较CT与MRI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同时进行CT与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应用配对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0例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患者的CT和MRI表现存有不同差异。对椎间盘早期退变、中度及重度突出的椎间盘与硬膜囊分界的清晰度MRI优于CT;对椎间盘膨出和/或突出、椎间隙狭窄的诊断价值和轻度突出的椎间盘与硬膜囊分界的清晰度MRI同CT差异不大;对椎间盘积气、髓核钙化、椎间盘突出分型的诊断价值CT优于MRI。结论CT与MRI2种检查方法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诊断有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13岁。发热、咳嗽、胸闷 5d。体格检查:体温39℃,胸廓对称,右肺呼吸动度及触觉语颤减弱,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叩诊呈浊音。实验室检查:WBC7. 5×109 /L,ESR68mm/h。CT检查:平扫示右侧胸腔内下背部胸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大小约 10cm×8cm×8cm,边缘光滑,密度均匀,CT值 41HU。增强扫描见肿块呈中等度不均匀强化,CT值65HU,内部有坏死区(图 1 )。相邻肋骨骨膜增生 (图 2 )。下叶受压不张、向前上方移位。胸腔内有少量积液。手术见右下胸壁内侧有一 10cm×8cm×8cm大小肿瘤,质脆,右肺下叶受压不张。病理切片示肿瘤细胞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前后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9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MSCT灌注成像,采用电影技术对瘤体中心层面进行动态灌注扫描,计算瘤体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的变化,并在介入治疗3个月后行常规CT检查观察肿瘤形态变化。结果:24例肺癌介入治疗后,肿瘤BF、BV降低,MTT显著升高,PS变化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瘤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缩小;5例肺癌BF、BV、MTT、PS均无明显变化(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瘤体显示不同程度增大或无明显变化。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后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变化在肿瘤疗效预测方面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的比值对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对71例腰腿痛患者行CT与MR检查,以MR双旁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硬膜囊后方是否出现黄韧带压迹为依据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同时对50例无腰腿痛志愿者行腰椎CT检查;再以CT轴面分别选取L3~4、IA~5、1.5~S1椎间盘下缘层面,测量其黄韧带厚度与椎管斜径比值(简称厚度斜径比值),分析其与MRI阳性符合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关系。结果:阴性组(35例)共210条黄韧带,厚度为(3.014±0.72)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0.04;阳性组(36例)共119条黄韧带,厚度为(3.944±0.84)mm,厚度斜径比值为0.284±0.06;对照组黄韧带厚度为(3.164±0.85)mm,厚度斜径比值为0.194±0.04,阳性组黄韧带厚度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厚度斜径比值与阴性组或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厚度斜径比值〉0.24为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4.8%、89.6%、73.6%;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与临床症状均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72、0.86,P值均〈0.05);黄韧带厚度、厚度斜径比值两种测量方法对临床症状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测量厚度斜径比值较单纯测量黄韧带厚度对判断黄韧带肥厚致椎管狭窄更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增强螺旋CT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肠梗阻的非增强CT表现,其中粘连性肠梗阻9例,肠道肿瘤6例,粪石性肠梗阻3例,肠扭转2例,肠套叠2例(均为肠肿瘤并发肠套叠),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例.结果:粘连性肠梗阻、肠道肿瘤、粪石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肠系膜静脉血栓CT符合率分别为6/9、6/6、3/3、2/2、2/2、1/1.结论:非增强螺旋CT能对肠梗阻病因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同时行血管周围组织器官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可疑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除常规血管成像外,并行颈椎、颈部软组织、颅脑、副鼻窦成像.结果:30例患者发现15例颈椎椎体骨质增生,10例颈椎间盘突出,6例甲状腺瘤,8例腔隙性脑梗死,2例透明隔囊肿,5例副鼻窦炎.结论:1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不仅可以清晰显示头颈部血管,而且对血管周围组织器官病变的显示也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提高对颅底骨折及外伤性鼻窦积液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可疑颅底骨折的132例脑外伤患者除常规CT扫描外,还对其颅底进行薄层扫描,并进行高分辨率重建。结果 132例患者84例显示明确骨折线,70例显示鼻窦积液,其中55例鼻窦积液同时合并骨折征明,15例鼻窦积液未显示骨折征象,通过临床及鼻腔镜排除外伤性积液,属鼻窦腔炎性积液,结论常规CT虽较X线平片显像好,但难以显示细微结构,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使骨质细微结构清晰显示,能够明显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患者 男,70岁。腰骶部疼痛4个月,发热3天,左下肢麻痛。病人1年前行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