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对比封堵器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超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95例输尿管超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使用封堵器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46例(A组), 采用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49例(B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结石清除率(SFR)。结果 A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为89.13%(41/46), B组为91.84%(45/49);A组的手术时间为(31.98±7.85)min, B组为(34.35±9.86)min;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2.41±0.74)d, B组为(2.35±0.56)d;A组术后3个月的SFR为93.48%(43/46), B组为97.96%(48/49);两组的一次性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个月的SFR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封堵器联合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超上段结石的疗效相近, ...  相似文献   
2.
刘成益  许恩赐 《中国医药》2011,6(9):1151-1152
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细胞高度保守的机制,是溶酶体途径蛋白降解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参与绝大多数长半衰期蛋白质的降解.细胞通过自噬过程可以获得供生物合成的氨基酸和其他大分子物质,使之再循环利用[1].自噬现象最早是Ashford和Porten于1962年用电子显微镜在人的肝细胞中观察到.直至近几年,伴随酵母模型的建立和基因技术的发展,自噬的发生过程、分子机制以及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才逐渐被人们所了解.  相似文献   
3.
4.
附睾横纹肌肉瘤在临床上极其罕见,我院于2014年4月10日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患者,15岁,因"右侧阴囊坠胀不适3个月"入院。查体:右侧附睾可及一约4.0cm×3.0cm大小卵圆形实性包块,光滑、质硬、无压痛,睾丸附睾分辨不清,肿物与阴囊皮肤无粘连,透光试验阴性,双侧腹股沟未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置入金属输尿管支架管治疗肿瘤性输尿管梗阻的经验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4月该科收治的14例因腹、盆腔恶性肿瘤导致输尿管梗阻的患者资料,分别采用膀胱镜下置管术、输尿管镜下置管术、经皮肾镜顺行置管术以及膀胱切开输尿管置管术4种手术方式,术后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术后肾积水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前、术后第7天肌酐值分别为(351.55±196.50)和(124.85±39.1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金属支架管平均留置时间为12个月,留置时间最长约2年,置管后未发生二次梗阻。死亡2例,12例存活至今,门诊复查未见支架管断裂、移位、失功和结石等,患者无明显异物感、无引流不畅,2例间断性出现肉眼血尿,1例术后反复尿路感染,另1例身体一般状况差,未能按时门诊复查。结论金属输尿管支架用于治疗肿瘤性输尿管梗阻安全有效,由于不同患者的手术情况不同,可灵活选择不同的置入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比较经肾上盏径路和经肾中下盏径路行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方法:对392例肾结石以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行PCNL术,分成肾上盏结石或肾盂结石组、肾下盏结石组、鹿角形结石组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肾结石)组。并从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评估经肾上盏径路和经肾中下盏径路的疗效差异。结果:肾上盏结石或肾盂结石组:2种径路手术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9.4%和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77.76±5.04)min和(81.09±4.1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下盏结石组:2种径路手术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90.9%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手术时间分别为(75.32±9.23)min和(84.5±15.2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鹿角形结石组:2种径路手术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8.2%和72.3%,手术时间分别为(118.69±3.28)min和(141.08±4.7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输尿管上段结石组:2种径路手术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9.7%和64.0%,手术时间分别为(98.98±6.12)min和(115.56±6.98)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穿刺成功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鹿角形结石组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经肾上盏径路的手术结石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等合并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影响,评价总PSA(TPSA)与游离PSA(FPSA)/TPSA在BPH和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4例BPH以及前列腺癌患者进行PSA测定,其中前列腺癌组30例、BPH无合并症组43例、BPH有合并症组71例(合并急性尿潴留组23例、合并尿路感染组36例、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12例),并对各组患者的血清TPSA及FPSA/TPSA比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血清TPSA[(61.1±29.3)μg/L]明显高于BPH无合并症组[(2.8±0.6)μg/L]和BPH有合并症组[合并急性尿潴留组(5.1±2.6)μg/L,合并尿路感染组(6.7±2.0)μg/L,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8.1±5.3)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PSA/TPSA比值[(0.14±0.02)μg/L]明显低于BPH无合并症组[(0.27±0.04)μg/L]和BPl4有合并症组[合并急性尿潴留组(0.26±0.06)μg/L),合并尿路感染组(0.25±0.05)μg/L,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组(0.23±0.0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有、无合并症的BPH各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合并急性尿潴留、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的BPH患者的TPSA值比无合并症的BPH患者增高,但TPSA、FPSA/TPSA对BPH、前列腺癌仍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径路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在治疗肾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差异。方法对392例肾结石以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行PCNL术,分成肾上盏结石或肾盂结石组、肾下盏结石组、鹿角形结石组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肾结石)组,并从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三方面评估不同径路的疗效差异。结果肾上盏结石或肾盂结石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9.4%和95.1%(P=0.226),手术时间分别为(77.76±5.04)和(81.09±4.14)min(P=0.263),肾下盏结石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90.9%和80%(P=0.646),手术时间分别为(75.32±9.23)和(84.5±15.27)min(P=0.204),鹿角形结石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8.2%和72.3%(P=0.012),手术时间分别为(118.69±3.28)和(141.08±4.78)min(P<0.001),输尿管上段结石组:一期结石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9.7%和64%(P=0.021),手术时间分别为(98.98±6.12)和(115.56±6.98)min(P<0.001)。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对于鹿角形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经上盏径路的手术结石清除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B超引导钢针十字投影在经皮肾镜穿刺定位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科2015年7月-2017年7月采用B超立体精准定位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病例307例,结石分别有鹿角形结石、肾盏内多发性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失败、孤立肾结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梗阻合并结石、开放取石手术后复发和输尿管上段结石等。参照术前CT和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KUB+IVP)确定穿刺角度及要穿刺的肾盏。然后,在B超立体精准定位下选择好第一标记线和第二标记线,两线交汇处为最终穿刺点,此点与第一标记点连线需与肾脏纵轴垂直。最后在最终穿刺点在B超立体探测引导下调整好探针角度进行目标肾盏穿刺。结果 307例患者中281例1或2次穿刺成功,21例3~5次穿刺成功,总的成功率98.4%(302/307),5例小切口分离至肾周在手指指导下穿刺成功。1例术后第2天出血严重(经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结石取净率95.8%(294/307),13例残余结石,均≤0.5 cm。结论 B超立体精准定位应用于PCNL中安全有效,细化了定位方法,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