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研究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对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方法。方法抽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查体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后,实施心电图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照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的结果将其分为A组(ST-T段动态变化)和B组(ST-T段无动态变化),并以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依据,对两组患者的确诊率进行比较。同时,按照冠心病患者的患病血管支数不同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对两亚组患者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检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病变血管支数与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别计算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本文120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的有534例,诊断阳性率为44.50%。将A、B两组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可见其各自的确诊率分别为66.03%和34.98%,伴ST-T段动态改变的患者的确诊率显著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534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比较其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检出阳性率,结果为69.20%和68.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结果分别为66.03%、65.02%、65.33%。结论通过心电图ST-T段动态变化可以对冠心病的发生进行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学生认知偏差类型与孤独感水平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整群随机抽取220名医科大学二年级学生,采用认知偏差问卷、情绪-社交孤独问卷进行统一调查。医学生认知偏差类型与情绪-社交孤立状况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双尾检验;以情绪-社交孤独总分为因变量,以抑郁-歪曲、非抑郁-歪曲、抑郁-非歪曲、非抑郁-非歪曲四种认知偏差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是否独生子女以及城乡来源学生的认知偏差与情绪-社交孤独水平的差别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抑郁-歪曲的负性认知偏差与医学生情绪孤立(r=0.161,P=0.021)、社交孤立(r=0.266,P=0.000)、情绪孤独(r=0.340,P=0.000)、社交孤独(r=0.385,P=0.000)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情绪社交孤独总分=27.165+1.908(抑郁-歪曲)+0.836(抑郁-非歪曲)。非独生子女在“抑郁-歪曲”(P=0.017)、社交孤立(P=0.001)、情绪孤独(P=0.016)、社交孤独(P=0.000)4个维度上均高于独生子女;农村来源学生情绪-社交孤独4个因子均高于城市来源学生(P〈0.05)。结论医学生的负性认知偏差水平同其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及孤独感体验存在正相关,回归分析提示不良认知倾向及负性情绪有可能是导致医学生人际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非独生子女和农村来源学生社交孤独体验较深,且非独生子女存在较明显的负性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