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肝细胞体外培养时快速失去功能限制了肝细胞疗法的发展。目的: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建立能够长时间有效维持肝细胞功能的肝细胞三维培养系统。方法:将SD大鼠肝细胞与预混肝细胞生长因子及DMEM的液态Ⅰ型胶原混合,形成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将该复合物接种至培养板,待形成胶冻状凝胶后再加培养液进行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糖原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进一步对肝细胞特异表型及功能进行检测。收集培养上清,检测细胞白蛋白及尿素合成能力。结果与结论:①肝细胞/胶原水凝胶复合物形成后,可见肝细胞呈圆形分布于水凝胶中,培养14d后仍保持肝细胞形态并呈类似肝脏结构的肝索样聚集排列,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肝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②培养14d后,糖原染色、白蛋白及肝细胞核因子4α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证实肝细胞具有糖原及白蛋白合成能力并仍具有分化潜能。③三维培养中,肝细胞的白蛋白及尿素合成能力及分泌水平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且至少能够在较高水平维持15d。④培养7d后,Albumin、HNF-4α、Claudin-3、CYP1A1、CYP3A1以及G6P等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以上结果证实,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构建的三维培养系统使肝细胞在结构上更类似肝脏组织,并能在更长时间内有效的维持肝细胞合成代谢等各方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介入联合生长抑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胃肠功能的影响,分析联合治疗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禁食、持续胃肠减压、抑酸及大剂量生长抑素静滴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内镜介入治疗。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缓解时间、腹痛腹胀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自行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胃动素(MTL)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泌素(GA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胰腺及周围组织坏死等并发症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60.00%(P0.05)。结论内镜介入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有助于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可能与调节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腰椎间突出症患者保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变化情况。方法对我院疼痛门诊近一年(2017年2月-2018年2月)经临床最终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20例患者保守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扫描,并按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将患者椎间盘突出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分析三组患者保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变化情况。结果 (1)120例患者轻度、中度、重度组分别为38例、57例、25例;(2)治疗后,轻度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中度及重度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前无显著改变(P0.05);(3)治疗后,轻度患者椎间盘突出物CT值、椎管前后径、侧隐窝宽度均较前显著降低(P﹤0.05),中度患者椎间盘突出物CT值较前显著下降(P﹤0.05),重度患者椎间盘突出物CT值和中度及重度患者椎管前后径、侧隐窝宽度均较前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临床症状评分及CT影像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可用于椎间盘患者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在人体发现环氧和酶(cyclooxygenase,COX)至少存在3种异构体:COX-1、COX-2和COX-3。COX-2呈诱生性表达,在消化系肿瘤发生、发展、分化、转移、预后中起重要作用。现就COX-2与常见消化系肿瘤研究综述如下,为消化系肿瘤的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胡锋  薛挺  兰亚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0):2611-2614
目的探究多酶片联合苹果酸氯波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苹果酸氯波必利片,首次服用半片(0.34 mg),1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多酶片,3片/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9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胀、早饱、上腹痛、胃烧灼感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饱胀不适感、腹部疼痛感、恶心和呕吐、反酸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3%、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酶片联合苹果酸氯波必利片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9例经临床及DSA证实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MSCT扫描,结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CT仿真内镜(CTVE)、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9例显示夹层动脉瘤的真假腔、内膜片、夹层范围,19例显示破裂口位置,11例显示重要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MS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显著诊断价值,能快速、准确、无创诊断主动脉夹层,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肖辉  彭飞  兰亚 《肝脏》2019,24(5)
目的评估直接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改善肝功能和降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50例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各25例,实验组患者入组后即开始索非布韦400 mg 1次/d和利巴韦林1 000 mg 2次/d治疗、持续24周;观察组患者在接受12周的观察期后于第13周开始接受索非布韦和利巴韦林治疗、并持续至第24周。主要评价指标是治疗完成后12周随访时的持续病毒应答(SVR-12),次要评价指标包括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时的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MELD和Child-Pugh评分的改善。结果观察组中有4例患者在前12周的观察期内退出本研究中,故以46例患者为统计分析对象。整体上,46例患者的SVR-12率为71.7%(33/46)。Child-Pugh A级患者的SVR-12率为77.8%(14/18),高于Child-Pugh B级患者的SVR-12率67.9%(19/28),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SVR-12率为76.0%(19/25)、观察组患者的SVR-12率为66.7%(14/21),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46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的HVPG较基线水平降低(2.4±3.2) mmHg(P0.05)、MELD评分较基线水平降低(1.7±2.1)(P0.001)、Child-Pugh评分较基线水平降低(0.9±1.3)(P0.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直接抗病毒药物索非布韦和利巴韦林的联合应用促进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SVR效应、并促进肝功能的改善和HVPG的降低。  相似文献   
8.
李黎  刘俊  杨智  兰亚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6):573-577
目的 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 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 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成急性(7 d内)、亚急性(1 个月内)和慢性(超过1个月)三组。 结果 确诊的患者急性组4例、亚急性组4例和慢性组8例,其中急性和慢性患者中男性比例均为 75.0%,高于亚急性患者(50.0%)。在静脉引流方向上,有7例(87.5%)的慢性患者引流方向向上, 而急性和亚急性患者静脉引流向上的比例分别为3例(75.0%)和2例(50.0%)。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 出现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DSA影像显示DAVF在颅颈结合区集中在C1神经根处、双侧乙状窦处、 横窦区、右脑膜后动脉近横窦处、右侧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左/右侧椎动脉区、枕大孔区、右侧脑 膜中动脉分支、窦汇区、天幕区和双侧海绵窦。5例患者接受了CTA检查,其中4例CTA影像呈阳性,显 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的数目、形状和粗细上的改变;12例患者行脊髓MRI平扫检查,均显示被 检者出现异常流空血管,并在脑实质区出现异常信号。 结论 颅颈结合部DAVF的临床表现与颅颈结合部位置无关,与静脉引流的方向有关,CTA和MRI有 助于DAVF诊断,但确诊需要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背景:免疫作用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的发生中起有关键作用,维生素D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可能参与PBC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探讨PBC患者VDR表达降低对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PBC患者,以30例非PBC患者作为对照。以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肝脏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VDR、SOCS-1、miR-155 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VDR、SOCS-1蛋白表达。比较对照组和PBC患者肝脏组织以及PBMC中VDR、SOCS-1和miR-155表达情况,并分析PBC患者肝脏组织VDR、SOCS-1和miR-155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BC患者肝脏组织VDR、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 0. 05),miR-155 mRNA表达显著升高(P 0. 05); PBMC中VDR、SOCS-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 0. 05)。PBC患者肝脏组织VDR蛋白与SOCS-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miR-155表达与VDR、SOCS-1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PBC患者VDR表达显著降低,其可能通过miR-155和SOCS-1参与PBC发生、发展的调控。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肝细胞体外培养时快速失去功能限制了肝细胞疗法的发展。目的: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建立能够长时间有效维持肝细胞功能的肝细胞三维培养系统。方法:将SD大鼠肝细胞与预混肝细胞生长因子及DMEM的液态Ⅰ型胶原混合,形成肝细胞/胶原凝胶复合物,将该复合物接种至培养板,待形成胶冻状凝胶后再加培养液进行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肝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糖原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实时定量PCR进一步对肝细胞特异表型及功能进行检测。收集培养上清,检测细胞白蛋白及尿素合成能力。结果与结论:①肝细胞/胶原水凝胶复合物形成后,可见肝细胞呈圆形分布于水凝胶中,培养14 d后仍保持肝细胞形态并呈类似肝脏结构的肝索样聚集排列,超微结构观察显示肝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②培养14 d后,糖原染色、白蛋白及肝细胞核因子4α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证实肝细胞具有糖原及白蛋白合成能力并仍具有分化潜能。③三维培养中,肝细胞的白蛋白及尿素合成能力及分泌水平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且至少能够在较高水平维持15 d。④培养7 d后,Albumin、HNF-4α、Claudin-3、CYP1A1、CYP3A1以及G6P等肝细胞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二维培养。以上结果证实,以胶原水凝胶为支架构建的三维培养系统使肝细胞在结构上更类似肝脏组织,并能在更长时间内有效的维持肝细胞合成代谢等各方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