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别嘌呤醇治疗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别嘌呤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尿酸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尿酸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别嘌呤醇能够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老年患者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住院的≥75岁的患者1073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及骨量正常组,并记录其合并的心血管疾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结果骨质疏松组中,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所占的比例高于骨量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HDL、体重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保护因素。女性、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均为老年骨质疏松主要危险合并症。结论老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与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应全面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择取81例AC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ESSS评分、IL-6、IL-1β、TNF-α、MDA水平低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OD活性、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丁苯酞注射液合用能降低ACI患者炎症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预后与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溶栓后90天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分析其与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28例患者中73.4%预后良好(94例),60.15%发生脑心综合征(77例),且两者存在相关(χ2=12.206,P<0.05)。肌酸激酶(CK)升高(χ2=9.062,P=0.003)、B型钠尿肽(BNP)升高(Z=-2.012,P=0.046)、ST-T改变(χ2=8.578,P=0.003)和心律失常发生率(χ2=4.275,P=0.039)在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中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年龄[OR95%CI=(0.912,0.996)]、空腹血糖[OR95%CI=(0.63...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高血压伴发症状的疗效、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149例高血压患者在原有降压西药不变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每次一袋,每天3次,治疗2周、4周后观察高血压常见伴发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的改善程度,监测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下降,其中治疗至2周时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8.4%,舒张压下降7.7%,治疗至4周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16.0%,舒张压下降14.7%,收缩压、舒张压在两个观察时点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治疗后4周和2周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2周后降低血压的总有效率为90.1%,4周后总有效率进一步提高,为97.2%,与治疗2周相比,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各种伴发症状均明显好转,4周后症状进一步改善,虽然相比2周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总有效率有继续升高的趋势。结论降压西药联合使用养血清脑颗粒,短期内可有效控制血压、明显改善高血压伴发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独立风险因素和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依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脑出血,将其分为出血转化组(n=57)和未出血组(n=40),比较两组有关因素的差异,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用受试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08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22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 根据入院72 h是否发生END将其分为END组(58例)和非END组(164例)。对比两组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心率变异性[HRV;包括时域参数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和频域参数低频(LF)、高频(HF)、低频与高频成分比值(LF/HF)]的差异, 并对影响溶栓后发生END的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非END组对比, END组患者SDNN[79.50(63.75, 92.50)ms比103.00(78.00, 119.75)ms, P<0.001]、RMSSD[22.00(15.00, 29.00)ms比25.50(20.00, 35.00)ms, P=0.016]、LF[157.70(65.23, 368.65)ms2比266.00(148.18, 476.48)ms2...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发病3d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30例,记录临床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住院14 d时病情变化和90 d预后的关系。结果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病情严重程度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4 d时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预后较好(OR=0.73,95%CI:-0.84~-0.13),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预后较差(OR=1.14,95%CI:0.67~1.85),脑梗死患者90 d时合并HUA(OR=1.03,95%CI:0.47~1.23)、吸烟(OR=1.27,95%CI:0.52~1.37)及入院时病情严重(OR=1.47,95%CI:0.82~1.59)预后均差。结论高尿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的影响可能不同,在发病时及14 d内可能起保护作用,而对于90 d则有不利影响,二级预防仍要降低尿酸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的尿酸水平及别嘌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诊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空腹血清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血症组(40例)和正常尿酸组(80例),均给予别嘌醇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根据1995年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明显降低,但正常尿酸组尿酸水平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尿酸组相比,别嘌呤醇治疗后高尿酸血症组的总有效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尿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相关,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