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院于 1996年起至 2 0 0 3年 5月共实施LASIK手术 6 0 0 0多只眼 ,于 2 0 0 2年 8月 30日发生 1例 (左眼 )并发严重的弥漫性板层角膜炎 ,现将该病例护理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 ,男 ,2 3岁 ,术前主觉验光 :OD :- 7.0 0DDS ,OS :- 5 .75 - 1.0 0× 36 ,最佳矫正视力均为 5 .0 (1.0 )。否认全身疾病史、家族史及眼病史 ,无接触镜配戴史 ,双眼眼压均为 14mm Hg,角膜厚度右眼 5 2 6 μm ,左眼 5 2 2 μm ,双眼角膜地形图均显示正常。于 2 0 0 2年 8月 30日在我院激光中心行双眼LASIK手术。术前 3天常规滴润舒眼药水、术晨行双眼泪道冲…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修氏眼压计和非接触眼压计 (NCT)在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的眼压测量结果及其相互比较。方法 随机选择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 16 5例 ,排除青光眼或高眼压症 ,于术前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 ,术后 1年以非接触眼压计和修氏眼压计进行测量。结果  1)非接触眼压测量术前平均 (13.9± 2 .5 )mmHg ,术后 1年平均为 (7.0± 1.8)mmHg ;平均眼压测量值下降(6 .9± 2 .1)mmHg;2 )术后 1年眼压修氏测量平均为 (14.3± 3.5 )mmHg ,与非接触眼压测量比较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3)非接触眼压测量改变值与预期屈光度矫正值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性 (r =0 .2 379,0 .0 0 2 >P >0 .0 0 1)。结论 术后NCT测量值与修氏眼压计测量值比较明显偏低 ,二者测量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激光切削是导致手术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下降的直接原因 ,其下降值与预期屈光度矫正值存在相关性 ,预期屈光度矫正值越大 ,下降值越大。LASIK术后不能按传统正常值衡量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 ,否则可能延误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术后NCT测量值与修氏眼压计测量值比较明显偏低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种眼压计的设计的原理不同  相似文献   
3.
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计(NCT)测量值的改变,及其与屈光度矫正值和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112眼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排除青光眼或高眼压症,于术前、术后3、6、12个月作非接触眼压测量,对术前、术后的非接触眼压测量值作u检验,并对眼压改变值与预期屈光度矫正值和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作相关性分析,结果:①手术前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术后一年平均眼压测量值下降0.931±0.293kPa;③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预期屈光度矫正值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r=0.1942,P<0.05);术后一年眼压下降值与术中角膜切削厚度亦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r=0.2577,P<0.001),结论:LASIK术后不能按传统正常值衡量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否则可能延误类固醇性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激光切削石角膜厚度变薄是导致手术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下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激光角膜上皮磨镶术 ( Laser 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是介于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和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 LASIK)之间的一种矫正近视的新型手术方式 ,可使因角膜偏薄而手术受限的部分高度近视病人受益。 2 0 0 1年 6~ 8月 ,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运用 LASEK手术治疗 31例高度近视病人 ,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31例 ( 5 8眼 )中 ,男 1 4例、女 1 7例 ;年龄最大 35岁 ,最小 1 8岁 ,平均 ( 2 4 .35± 6.1 8)岁。行单眼手术 4例 ,双眼手术 2 7例。术前屈光度 - 4.5 0~- 1 6.0 0 D,…  相似文献   
5.
对130只儿童角膜散光眼作角膜镜与角膜曲率计数光检出率的比较。结果:角膜镜对1.00DC以上散光的检出率为82.31%,其检出率与角膜曲率计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角膜镜检出角膜散光的效用与角膜曲率计基本一致。说明本镜对儿童角膜散光早期诊断颇具价值,并为进一步的检查和矫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及与临床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Orbscan)评估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三维形态的改变以及探讨角膜屈光力改变和屈光度矫正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眼47例91眼,应用Orbscan系统进行术前、术后3月的角膜形态观察,分析角膜屈光力改变与眼球总体屈光力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高度近视眼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8.49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5 D±0.23 D。术后3月平均矫正屈光度为6.62 D±2.21 D,前表面3 mm区平均曲率为43.02 D±1.25 D,后表面3 mm区为-6.9 D±0.24 D,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5 mm区与3 mm区的角膜屈光力差值明显比术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角膜总屈光力改变平均值为5.87 D±1.21 D,与术后眼总体屈光力改变存在显著正相关(r=0.957 1,P<0.01)。结论Orbscan能全面评估角膜屈光手术后三维形态的改变,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白内障患者正确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的屈光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飞秒激光制瓣LASIK的近视眼患者共204例(408只眼),应用FemtoLDV(LDV组)和IntraLaseFS(IntraLase组)制瓣各102例(204只眼),再使用WaveLight准分子激光仪行基质切削。记录术后7天、1个月及3个月的裸眼远视力(UDVA)、矫正远视力(CDVA)及屈光状态。结果术后3个月时,两组间的评估指标结果相近,包括CDVA不变或有提高的术眼百分比、UDVA不差于术前CDVA的术眼百分比、等效球镜(SE)在±0.50D范同内的术眼百分比、术后3个月与1个月的SE差值在±0.50D范围内的术眼百分比(P〉0.05)。结论FemtoLDV和IntraLaseFS飞秒激光仪制瓣的LASIK矫正近视眼具有同样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LASIK术中制瓣参数及切削参数的不同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实验研究。选取32例(64眼)行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每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相近,飞秒激光制瓣参数选择随机设定一眼边切角90°,另一眼150°,角膜瓣厚度100 µm或110 µm,切削参数包括预设的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然后行常规飞秒LASIK手术。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边切角和角膜瓣厚度、光学治疗区直径和基质切削深度对术后中央角膜知觉的影响后,按不同基质切削深度分为3组:I组,<80 µm;II组,80~100 µm;III组,>100 µm。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使用Cochet-Bonnet角膜知觉计检查中央角膜知觉。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及各组间在同一时间点的中央角膜知觉差异。结果术后1周、1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基质切削深度有关(B=-0.231、-0.247,P<0.05),术后3个月与基质切削深度无关(B=-0.222,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与边切角度(B=-2.569、-3.993、-0.607,P>0.05)、角膜瓣厚度(B=-4.422、-11.058、-10.368,P>0.05)、光学治疗区直径(B=-3.515、-11.510、-9.058,P>0.05)均无关。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知觉较术前均明显下降(F=250.322,P<0.05),但各组间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92,P>0.05)。结论不同边切角、角膜瓣厚度和光学治疗区直径对术后角膜知觉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切削深度对术后角膜知觉恢复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近视眼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变化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行SBK术的近视眼患者44位(共88眼),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后表面高度值,取中央点数值。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cular response analyzer,ORA)测量角膜生物力学参数角膜滞后量和角膜阻力因子。结果近视眼SBK术后与术前角膜后表面高度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术后较术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1、3个月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0.91±2.04、-0.85±1.92、-0.98±1.65μm。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与角膜滞后量、角膜阻力因子变化量的相关性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SB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角膜后表面中央形态尚未受到影响并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