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F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31例的诊治经验,对收治的31例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根据腹腔内压力、腹腔室隔综合征分型,以及早期(发病后3d内)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结果进行总结。结果31例暴发性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13例行非手术治疗,其中轻度腹腔室隔综合征者5例(死亡1例),中、重度8例(死亡4例);3d内早期手术治疗18例,其中轻度腹腔室隔综合征者5例(死亡2例),中、重度13例(死亡4例)。当腹腔内压力〉21mmHg时,早期手术治疗组死亡人数明显低于早期非手术治疗组(P〈0.05)。根据ACS分型,Ⅰ型非手术治疗5例(死亡2例),Ⅱ型非手术治疗4例(死亡2例),Ⅲ型非手术治疗4例(死亡2例);Ⅰ型手术治疗9例(死亡2例),Ⅱ型4例(死亡2例),Ⅲ型5例(死亡2例)。Ⅰ型手术治疗组死亡人数明显低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Ⅱ、Ⅲ型两组手术治疗组与非手术治疗组比较,死亡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腹腔内压力〉21mmHg,且CT提示为Ⅰ型ACS的FAP患者,宜尽早行有效的腹腔减压引流;而对于腹腔内压力〉21mmHg,CT提示为Ⅱ、Ⅲ型ACS的FAP患者,早期手术减压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保留脾脏胰体尾切除术5例资料,其中保留脾脏血管的开腹保脾胰体尾切除3例,切断(或切除)脾脏血管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1例,腔镜下保脾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均未发生胰瘘、脾梗死、脾脓肿及脾出血等。随访3~6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胰体尾部良性肿瘤,应首选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方法,手术安全,效果好,且避免了脾脏的不必要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全直肠膜切除(TME)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低位保肛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TME和PANP+TME在男性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对各组病人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3年存活率、局部复发率、排尿功能及性功能作一评价。结果TME组和PANP+TME组两组病人3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ME组和PANP+TME组的局部复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TME组、PANP+TME组的排尿障碍、勃起功能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O.05)。结论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的全直肠膜切除(TME)可以降低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和射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胰腺腺泡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与血液中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管逆行注射制备ANP动物模型。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ANP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电泳迁移率移动分析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胞核NF-κB活性、Western-blot法检测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活性及ELISA法检测血液IL-2、IL-6、 IL-10、TNF-α及ICAM-1含量。结果 ANP模型组胰腺腺泡细胞胞核NF-κB活性在1h、3h、5h及 7h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31.4±5.7)μmol/L比(8.3±2.4)μmol/L、(39.4±6.4)μmol/L比 (10.7±2.6)μmol/L、(33.8±6.0)μmol/L比(11.5±2.7)μmol/L、(25.7±4.9)μmol/L比(9.4± 2.6)μmol/L](P<0.01);胰腺腺泡细胞胞质IκBa活性在1 h、3 h、5 h及7 h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6.4±1.2)μmol/L比(11.4±1.8)μmol/L、(5.9±1.6)μmoL/L比(12.5±2.2)μmol/L、 (6.8±1.4)μmol/L比(11.7±1.9)μmol/L、(7.0±0.9)μmol/L比(10.8±1.7)μmol/L](P< 0.01);血液中IL-2、IL-6、IL-10、TNF-α及ICAM-1在1 h、3 h、5 h及7 h亦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且NF-κB活性变化与血液中IL-2、IL-6、IL-10、TNF-α及ICAM-1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ANP胰腺腺泡细胞NF-κB活性显著升高,可导致大量炎症细胞因子产生,启动或加重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艾塞那肽诱发大鼠胰腺组织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SD雄性大鼠30只按完全随机法分为艾塞那肽组、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高糖、高脂喂养及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体质量)方法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艾塞那肽组和糖尿病组每天2次皮下注射艾塞那肽5 μg/kg体质量,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实验周期为10周.大鼠处死后取胰腺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胰腺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含量.结果 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未见病理变化,艾塞那肽组大鼠胰腺组织出现慢性炎性改变,糖尿病组大鼠胰腺病变程度较艾塞那肽组严重,3组胰腺病理评分依次增高(P<0.05).对照组、艾塞那肽组和糖尿病组胰腺组织的MMP-2含量分别为(186.98±23.24)、(306.07±59.82)、(365.08±89.55) μg/L;MMP-9含量分别为(49.37±7.08)、(67.24±14.73)、(87.37±13.39) μg/L.艾塞那肽组和糖尿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但艾塞那肽组和糖尿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艾塞那肽组和糖尿病组大鼠高倍视野内胰腺组织的α-SMA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3.4±6.0)、(29.5±8.8)、(79.3±27.2)个,Ⅲ型胶原蛋白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0.6±4.9)、(29.3±13.0)、(56.0±27.2)个.艾塞那肽组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糖尿病组阳性细胞数又显著多于艾塞那肽组(P值均<0.05).结论 长期皮下注射艾塞那肽可能激活胰腺星状细胞,表达α-SMA和Ⅲ型胶原蛋白,分泌MMP-2、MMP-9,诱发胰腺组织慢性炎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复发性胃肠肿瘤再手术方面积累了小少经验,其处理已从姑息手术和镇痛药为主的保守治疗到目前积极的及早外科干预,为胃肠道复发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此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肝胆管结石手术后结石残留、复发是临床上公认的难题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率即使在有经验的单位也可达36.8%,由此导致多次手术或肝胆系统损害可能使病人陷入晚期肝胆病这一虽属良性但预后恶劣的境地。因此,及时而恰当地做好每一次手术,对于预防处理肝胆管结石残留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8.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急腹症之一,其中重型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和挑战。虽然近年随着对重型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综合治疗体系"的应用使得重型急性胰腺炎生存率明显提高,但重型急性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总结DaVinci机器人辅助下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PD)的经验。方法:回顾2015年11月—2018年1月18例行RPD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50±30)min,术中出血量为(525±125)mL,术中均无输血;1例(5.6%)中转开腹;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0±1.0)d,术后住院时间(16±4)d;术后出现并发症者7例,其中4例(22.2%)术后并发胰瘘(均为B级胰瘘)、胆瘘1例、腹腔内出血2例;无再次手术,术后病死率5%。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胰腺高分化腺癌3例、低分化导管腺癌1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3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1例、十二指肠高分化腺癌2例、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2例、胆总管下段中低分化腺癌1例、胆总管下段高分化腺癌2例、胰腺慢性炎症1例。9例恶性肿瘤中8例完成R_0切除,1例R1切除;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6±4)枚。结论:RPD安全可行,并未明显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同时可以加快患者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术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的60例行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治疗的IPN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腹腔内压(IAP)、相关临床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分析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后,其生命体征、IAP、临床评分、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结果为:治愈10例(16.7%)、明显好转46例(76.6%)、无效4例(6.7%),总有效率达到93.3%;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16.7%,其中胰内瘘3例、肠外瘘1例、肠穿孔3例、出血3例,无手术相关的死亡。56例获随访,其中34例(60.7%)复查CT坏死灶基本吸收,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验指标无明显异常;10例半年内胰腺炎复发;7例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4例死亡。结论:EUS引导下穿刺引流术在治疗IPN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