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评估大脑中动脉患者的侧枝循环状况,进一步探讨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确诊的单侧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其为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评估侧枝循环,分为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未开放组各30例,对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及NIHS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枝循环开放组与未开放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侧枝循环开放情况与冠心病、年龄、糖尿病、吸烟、饮酒无相关性(P>0.05),而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性别有相关性(OR =0.145、0.226、6.507、4.164,P<0.05).结论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侧枝循环的建立与开放及多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由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和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传统的心电设备很难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无法得以确诊和对因治疗。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民居家自行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数据并实时上传可以明显提升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缺乏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撑。目的 探讨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3种心律失常筛查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银川市所属社区纳入的435例居民作为受试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77例)、女性组(258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35例)、中年组(200例)、老年组(100例);根据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组(77例)、中学组(165例)、大学组(193例);根据既往有无明确心血管病病史分为有病史组(233例)和无病史组(202例)。应用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分别按以下方案采集心电数据:间断采集3次24 h心电数据(方案1);采集1次24 h及至少3次1 h心电数据(方案2);连续采集1次72 h及至少1次1 h心电数据(方案3)。由受试者自主自愿选择筛查方案中的任意1种,不论有无症状均自主选择时间,自行佩戴...  相似文献   
3.
高热惊厥复发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再发性高热惊厥患儿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对126例再发性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杂性高热惊厥共42例(33.33%),热性惊厥转为癫痫38例(30.16%),高热惊厥转为癫痫高危因素与惊厥家族史、初次发作年龄〈1岁、复杂性热性惊厥有关,统计学有意义(P〈0.01),说明再发性高热惊厥可转为癫痫;发生智力障碍及行为异常3例(2.38%),热性惊厥患儿绝大多数预后良好,智力低下及行为障碍发生率低。结论高热惊厥与癫痫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对有高危因素及转为癫痫危险因素的患儿,积极采取干预措施,降低高热惊厥转为癫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 近年来移动智慧医疗在心血管病的筛查、干预、救治、管理中的优势愈加突出。其中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在院外应用于心律失常患者的前期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得到了学者及临床的认可。但因其导联和匹配的云平台功能的单一性,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简称慢性病)患者风险筛查及长期随访管理中的应用。目的 本研究立足分级诊疗,从慢性病防控的视角,以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为载体,探索移动智慧医疗在基层老年慢病患者中心血管病风险防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8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0家基层医疗机构收治的3 000例65岁及以上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 202例、女1 798例;平均年龄(71.3±5.0)岁。基层医生借助手机APP及患者管理云平台录入患者资料,给患者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72 h心电数据上传至患者管理云平台。由专业心电图医生分别对数据进行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HRV)、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分析及风险分层,并综合3种分析方法的分层结果将心血管病综合风险符合低、中及高危的数据在云平台勾选相应的标识。云平台对高、中危患者以短信形式通知基层医生...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可能性,并结合散点图和“互联网+”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由银川市所属基层医疗机构辖区纳入的50岁以上有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症状的360位患者,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18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为有上述症状但无慢性病的180位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在有上述症状时,自行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进行24小时心电数据采集并实时上传到云端,基层医生依据散点图初步诊断,再由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出具诊断报告。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心律失常总检出率为68.61%,观察组为89.44%高于对照组的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实用便携提高了心律失常的检出率,与散点图结合并借助“互联网+”利于慢性病患者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背景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防控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风险影响因素管理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基础。但目前国内外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针对基层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较少,且在既往研究中也未以整体观对患者包含不同数量风险的变量重要性进行排序。目的 分析基层管理的65岁以上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基层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控提供客观依据及帮助。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2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3 039例65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其中至少1种慢性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72 h心电图分析结果划分为正常组632例、风险组2 407例。分析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确定最佳λ值,绘制模型,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心血管疾病综合风险及包含不同数量风险的变量排序。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教育程度、职业、城乡分布、吸烟、运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背景远程心电云平台对心血管疾病防治具有积极的底层支撑作用。在探索应用人工智能(AI)技术协同医生更好地判读心电图的同时,如何优化诊断流程、提高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时效性是研究者在远程心电云平台建设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AI在远程心电云平台辅助决策基层危急值心电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采集并上传至纳龙远程心电云平台的20 808份12导联静态心电图,同时经AI(AI组)诊断和专业心电图医生(医生组)诊断后,将符合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危急值组,符合正常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正常组,结果虽异常但不符合危急值心电图诊断标准的心电图纳入阳性组。以医生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AI组与医生组诊断的一致性、符合率及AI组诊断的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统计各组心电图诊断用时。结果AI组诊断的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心电图分别为619、15 634、4 555份;医生组诊断的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心电图分别为619、15 759、4 430份。AI组与医生组诊断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984,95%CI(0.982,0.987),P<0.001〕;两组诊断符合率为99.4%;AI组诊断灵敏度为99.4%,阳性预测值为100.0%。危急值组、阳性组、正常组的诊断平均用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危急值组诊断平均用时较阳性组、正常组短(P<0.001)。结论AI应用于远程心电云平台中,不但可协助医生判读心电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可优化诊断流程,缩短危急值心电图诊断用时,有助于基层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监测设备不同监测模式在有症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纳入的确诊为心律失常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两周内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时采用自行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采集1次24 h心电图作为对照组、5次1 h心电图作为观察组.数据均实时上传至云端,由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诊断.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 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7.5%vs.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中等的一致性(Kappa=0.601).观察组设备佩戴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r=0.94,P<0.05).结论 心律失常患者有症状时佩戴单导联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多次1 h心电图在心律失常检出率上与采集1次24 h心电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佩戴次数越多,心律失常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一过性和阵发性的特点。患者易在院外发生心律失常,而传统的心电图设备因难以随时佩戴,常导致无法捕捉到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目的探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1 076例患者,均在有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在院外佩戴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并实时上传至云端的24 h心电图资料。A组为基层医生依据散点图的诊断,B组和C组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分别依据散点图和散点图结合心电图的诊断。分析三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类型、诊断一致性及符合率,并以C组为金标准,分析A组和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A组、B组、C组分别检出14种1 301例次、14种1 323例次、15种1 647例次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80.9%、81.2%、87.5%。(2)A组与B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891,95%CI(0.711,1.071),P=0.617〕,诊断符合率为96.7%;B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759,95%CI(0.489,1.029),P<0.001〕,诊断符合率为93.6%;A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92,95%CI(0.392,0.992),P<0.001〕,诊断符合率为91.7%。(3)A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61.2%,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9.9%、阴性预测值为66.3%。结论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可实现心律失常诊疗关口前移,并以此建立起由社区居民、基层全科医生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共同参与的心律失常防治网。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远程医疗政策的破冰及"互联网+技术"的夯实,尤其是后疫情时代国家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加强,各地都在积极探索远程心电网络及其评估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医防结合.规范的远程心电网络建设,不仅需要站在政府的视角上进行规范的管理模块、团队模块、技术模块的结构建设,还需要加强运营,培训教学以及会诊、转诊机制和绿色通道的元素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公益性的基础上使多方获益,并承担起服务于临床和公共卫生的底层支撑体系和枢纽作用.本文同时分析了运营型负责人及远程心电网络诊断中心的建制对中心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并强调在建设中要从"产品+技术"的层面上升到"应用+服务"的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