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何林丽 《大家健康》2016,(10):180-180
目的:研究探讨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老年子宫脱垂的人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子宫脱垂患者88例。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予以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6%,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抑郁评分、焦虑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子宫脱垂患者采用阴式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时候予以人性化护理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还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特征.方法:对曾因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36例患者行ERP检测,检测结果与28名健康对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P3a和P3b潜伏期延长.N2潜伏期有延长趋势,N1和N2-P3b波幅降低.结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ERP成分较正常人明显改变,表明其存在相应高级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1岁,以双四肢活动不利,伴双四肢水肿麻小,小便失禁,于2009年4月16日入院,四月前因四肢发麻,头晕而在当地医院治疗,以贫血治疗20天,症状好转而出院,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活动不利,逐渐出现双四肢水肿麻术,伴走路不稳,如踩棉花感,双手持物笨拙,时震颤,小便失禁,偶有情绪烦躁,记忆力减退,入院时伴有表情淡漠,嗜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ERPs检测方法,观察电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的作用。方法将90例焦虑抑郁障碍共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并设30例正常人为D组,作为对照。A组采用电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B组采用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比较四组治疗前后MMN、P3a和P3b潜伏期及P300靶刺激反应时间和反应准确率的变化。结果 A组治疗后MMN、P3a和P3b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优于B组和C组(P<0.01,P<0.05)。B组治疗后P3a潜伏期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后MMN潜伏期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后P300靶刺激反应时间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治疗焦虑抑郁障碍共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焦虑抑郁共病(CAD)心理期待反应大脑高级功能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90例研究参与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合并rTMS组(针磁组)30例予电针百会、印堂、神庭、神门、内关等穴,配合rTMS治疗,磁刺激组(rTMS组)30例采用单纯rTMS治疗,针磁组和rTMS组均按临床常规给予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治疗,30例基础治疗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和治疗10天后采用日本Nihon Kohden诱发电位仪检测Cz-A+导联关联性负变(CNV),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①各治疗组治疗前CNV期待波起始点(A点)潜伏期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差异(P>0.05),针磁组治疗后A点潜伏期较治疗前和基础治疗组显著缩短(P<0.05);各治疗组治疗前后、各组间期待波波幅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②各治疗组治疗前命令信号后负变化(PINV)回归基线百分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电针结合rTMS可显著提高CAD患者心理期待反应启动过程,改善精神动力不足;电针、rTMS和抗抑郁药物可降低患者大脑唤醒水平,缓解患者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对中专护理实习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的影响,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依据.方法 将90名中专护生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人.对照组按照常规形式进行临床实习,研究组在常规临床教学基础上,根据护生的个性特点深入访谈并采用积极心理沟通模式进行临床护理教学,每周2次,每次2h,连续4周后以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S)评价效果,用自制问卷评价护生对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的接受度.结果 训练后研究组社交回避及苦恼得分(4.22±1.83),(4.36±1.49)分,低于对照组得分(6.46±2.39),(5.53±2.22)分和训练前得分[(6.86±2.21),(6.36±2.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4,2.16,2.16,2.20,P<0.05).研究组护生认为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对自己克服不良心理有帮助.结论 积极心理沟通模式教育有利于改善中专护理实习生社交回避及苦恼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