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三种手术入路疗效的比较。方法我们对2000年9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47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前路入路组、后路入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12个月随访,比较三组间手术前、后的Frankel的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均较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最彻底,但其预后与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首选的手术方式,后路是辅助的手术方法,而前后联合入路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治疗伤前不伴有膝关节疼痛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9例伤前不伴有伤膝关节疼痛的老年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纳艾康)治疗。结果切口一期愈合,无软组织坏死及感染发生。术后45例随访0.9~2.0年,平均1.2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0~6.5个月。末次随访时参照美国特种外科(HSS)膝关节外科评分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34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91.1%。结论对于老年胫骨平台骨折,采用锁定钢板结合人工骨治疗效果良好,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3.
神经生长因子对失神经状态下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完全横断伴胫骨骨折大鼠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胫骨骨折组(F组,n=40),T10 脊髓完全性损伤合并胫骨骨折组(FS组,n=40),T10 脊髓完全性损伤合并胫骨骨折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FSN组,n=40).FS组及FSN组大鼠建立T10脊髓完全横断伴胫骨骨折模型,F组制备单纯胫骨骨折,伤后第4周对3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扫描,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并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三点弯曲试验;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查;骨密度测定;骨痂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中骨钙素(OCN)的表达;观察3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F组骨痂断面最大直径明显小于FS组(P<0.01)和FSN组(P<0.05),FSN组小于FS组(P<0.05);骨痂灰度值结果类似.三点折弯试验、骨计量学观察均发现F组各项生物力学参数优于其他2组(P<0.05);FSN组优于FS组(P<0.05).F组大鼠胫骨骨痂中OCN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FSN组高于FS 组(P<0.05);而F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FS组及FSN(P<0.05),FSN组亦高于FS组(P<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F组骨折愈合最佳,FSN组优于FS组.结论:失神经营养会影响骨折断端的骨化;神经生长因子对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临床中发现失神经可导致骨折断端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 ,这一现象提示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影响。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6-03在解放军第二军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健康雄性3个月龄SD大鼠120只,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单纯左胫骨骨折组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每组60只。注射用神经生长因子由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两组大鼠制备单纯胫骨骨折,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肌注2 000 AU(1.4 g),1 次/ d,分别注射两侧腓肠肌,连续肌注2周。伤后第4周对2组大鼠骨折断端行断层CT,测量骨折断端最大横截面及计算骨痂灰度值,行生物力学3点折弯试验。 主要观察指标:①骨组织形态计量学、骨密度测定。②骨痂组织形态学的观察。③免疫组化法测定骨痂组织骨钙素的表达。④观察2组大鼠骨痂中成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⑤Western印迹检测Ⅰ、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果: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3点折弯试验各项生物力学参数均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 < 0.05)。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见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骨折愈合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单纯左胫骨骨折组(P < 0.05);而单纯左胫骨骨折组骨痂Ⅱ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P < 0.05)。 结论:生物力学测试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和成骨细胞微观结构均说明神经生长因子对骨折断端的骨化有促进作用,其途径有可能在骨痂生长的不同时期通过调节Ⅰ、Ⅱ型胶原的量来调控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5.
上臂抬高过程中的盂-肱在体运动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上臂被动抬高过程中对肩带的盂-肱结构进行基本运动分析.方法选用20个志愿者,利用开放核磁共振系统对上臂5个不同外展位置(30°、60°、90°、120°、150°)进行扫描.经过分层扫描采集数据后,实施三维重建,确定肱骨和关节盂平面的轴,并计算它们相对于参考平面之间的运动.结果获得了上臂被动抬高过程中盂-肱结构相对参考平面运动的特殊三维运动数据.结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揭示在上臂被动抬高过程中盂-肱关节相对参考系运动的特殊三维运动模式;所用技术和获得的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患者异常的肩关节运动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实验及临床观察均证实神经因素对骨折愈合有调节和支配作用。Ⅰ型胶原是促成骨细胞分化和增强成骨细胞黏附能力主要因素,是组成骨构架的基质蛋白;而Ⅱ型胶原由软骨细胞产生。目的:观察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生物教研究室完成。材料:选用3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胫骨骨折组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各20只。方法:单纯胫骨骨折组大鼠于从左胫骨平台前缘插入1根中Φ8min克氏针,制成胫骨骨折模型。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在植备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横断切除T30段脊髓约0.3cm,制成T10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胫骨骨折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伤后1,2,4,5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伤后第1周两组大鼠骨折断端骨痂中Ⅰ、Ⅱ型胶原均有表达,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两种胶原的表达程度均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2周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达到峰值,高于单纯胫骨骨折组(P〈0.05);伤后第4周单纯胫骨骨折组Ⅰ型胶原表达量达峰值,高于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P〈0.05),脊髓损伤并胫骨骨折组Ⅱ型胶原仍有高表达:伤后第5周两组Ⅰ、Ⅱ型胶原表达量均下降。结论: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愈合过程中Ⅰ、Ⅱ胶原的分泌规律与正常骨折愈合一致,区别在于各时间点尤其是在峰值点上表达量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何仿  阳前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19):2383-2384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阿立哌唑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60例,疗程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率81.7%,痊愈率56.7%,不良反应轻,依从性好。结论: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何仿  阳前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59-206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研究组)和单用帕罗西汀(对照组)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1、2、4、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帕罗西汀合并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一使用帕罗西汀治疗,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小.结论:帕罗西汀联合奥氮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要明显,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上臂主动和被动抬高过程中盂-肱关系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运用开放MRI和三维数据后处理技术分析主动和被动上臂抬高过程中肱骨头相对于肩胛盂的变换过程。方法 选择 16名健康志愿者 ,用开放MRI分别在肌肉放松 (外展 30°~ 15 0°)和肩部肌肉参与活动 (6 0°~ 12 0°)两种情况下、不同的外展位置上进行检查 ,在断层和三维重建后 ,关节盂的中心点、肱骨头的中心点被确定下来 ,再计算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结果 在被动抬高过程中 ,自外展 30°到外展 15 0° ,肱骨头从下方 +1 5 8mm转移到下方 +0 36mm位置 ,自后方 +1 5 5 转移到 - 0 0 7mm。肌肉的参与导致盂 -肱关节变换关系的显著改变 ,肱骨头更加偏向下方和靠近中心 ,特别在 90°和 12 0°外展时表现得最为明显 (P <0 0 1)。前后方向在肌肉的参与下 ,6 0°和 90°外展时 ,肱骨头更趋向中心。结论 神经 -肌肉的控制作用对于保证关节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该组数据也可用于研究神经 -肌肉功能障碍对于肩关节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生物力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后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其与传统开放手术的比较.[方法]将40例腘窝囊肿患者分为两组:A组21例,关节镜下后侧入路治疗,按Rauschning和Lindgren腘窝囊肿分级法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0例;B组19例,传统开放手术治疗,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8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切口长度、囊肿复发率、恢复至0~Ⅰ级的好转率.[结果]患者均获得8 ~18个月随访,平均(12.7±2.4)个月.A组手术切口长度(1.3±0.2) cm,显著低于B组(6.1±0.5) cm(P<0.05);A组术后复发率9.5%,B组10.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好转率为90.5%,B组89.5%,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后侧入路治疗腘窝囊肿疗效令人满意,相比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