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几年来有效的蛋白类药物载体系统一直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为了延长蛋白类药物的疗效,人们对许多材料作为蛋白类药物载体系统进行了研究.胶原蛋白作为众多候选材料之一,目前有凝胶、膜、海绵等制剂以及近几年才出现的供皮下注射的微条.该文对胶原蛋白在蛋白类药物载体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红细胞生成素胶原蛋白双层微条的体外释放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泡释放法,用HPLC法测定释放液中红细胞生成素的量,计算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百分率。结果:单层微条和双层微条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分别在第4天和第7天完全释放。结论:双层微条的释放平稳,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芎嗪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和对照组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制作70%大鼠肝脏IRI模型,实验组大鼠在IRI前3d,每日腹腔注射川芎嗪注射液2mL,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h、6h、24h、72h取肝组织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磷氧比(P/O)和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变化。结果①术后各个相应时相点实验组肝组织病理损伤均较对照组轻;②术后1h、6h、24h对照组肝细胞线粒体RCR及P/O均低于实验组(P均<0.05),72h均恢复正常(P>0.05);③实验组术后各相应时相点肝细胞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恢复正常也比对照组较早。结论川芎嗪预处理能够改善肝脏能量代谢,提高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抗损伤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对模拟高原急性缺氧条件下脓毒症(SEP)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选取40只,于低压氧舱中模拟海拔5000m高原环境3d,建立急性缺氧模型,随机分为:高原对照组,高原SEP组,高原SEP+HBO组,高原SEP+头孢吡肟(CEF)组,高原SEP+HBO+CEF组,每组8只。除高原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外,其余各高原组均行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建立SEP大鼠模型,CLP后分别行HBO(2个绝对大气压)或(和)CEF(50mg/kg,腹腔注射)处理。剩余16只大鼠,在平原条件下随机分为平原对照组和平原SEP组,每组8只。各组均在建模24h后径心脏取血后处死,分别取肝组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与平原对照组(ALT 57.0±6.7U/L,AST 194.6±8.0U/L,MDA 0.95±0.13nmol/mg prot,SOD 74.1±7.8U/mg prot)比较,高原对照组(ALT 76.5±12.2U/L,AST 204.4±11.5U/L,MDA 1.18±0.11nmol/mg prot,SOD 59.5±6.6U/mg prot)的ALT、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平原SEP组(ALT 103.6±5.8U/L,AST 218.6±11.0U/L,MDA 1.38±0.14nmol/mgprot,SOD 55.5±6.4U/mg prot)比较,高原SEP组(ALT 142.8±7.2U/L,AST 307.5±11.3U/L,MDA 1.75±0.21nmol/mg prot,SOD 44.5±4.4U/mg prot)的ALT、AST水平及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高原SEP组比较,高原SEP+HBO+CEF组(ALT 81.1±14.2U/L,AST 214.2±16.3U/L,MDA 1.23±0.13nmol/mg prot,SOD 72.4±5.7U/mg prot)中ALT、AST、MDA含量升高,SOD活性下降明显(P<0.05),但高原SEP+HBO组与高原SEP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观察,各SEP组均可见肝细胞浊肿变性,部分呈空泡样变,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高原SEP组肝细胞变性及炎细胞浸润最为明显;各处理组中,高原SEP+HBO组与高原SEP组相比,肝细胞变性及炎细胞浸润改变不明显,高原SEP+CEF+HBO组肝细胞浊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最为明显。结论在模拟高原急性缺氧条件下,可加重SEP大鼠的肝损伤;HBO能改善缺氧条件下SEP大鼠的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其肝组织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氢气生理盐水(HS)抑制氧化应激,减轻大鼠创伤性胰腺炎(TP)损伤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P组、生理盐水处理组(TP+NS组)和氢气生理盐水处理组(TP+HS组),利用压缩气流冲击暴露的大鼠胰腺,建立大鼠TP模型,于术后12h取胰腺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并观察胰腺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变化。结果与TP+NS组比较,术后TP+HS组胰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明显改善(P<0.05),胰腺组织MDA水平较低(P<0.05),SOD活性和GSH含量较高(P<0.05)。结论 HS能减轻大鼠TP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腺创伤后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门静脉分流和阻断对大鼠冷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影响,为临床上减轻移植肝冷缺血再灌注损伤选取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将大鼠分为正常组、分流组和阻断组3组,制作门颈静脉转流下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及术后1 h、6 h、24 h、3 d及7 d肝脏的形态功能变化。结果 ①分流组术中大鼠门静脉系统无淤血,复流后肝脏色泽很快恢复,术后大鼠约2 h后可站立,24 h后能自由饮食及活动;而阻断组大鼠阻断门静脉一段时间后可见脾脏明显淤血,术后大鼠精神差,恢复时间延长。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分流组大鼠均明显好于阻断组。②术后1 h、6h、24h、3 d及7d各时点,阻断组大鼠血清ALT(除术后第7天)及AST值均明显高于分流组(P<0.05)。③分流组大鼠术后1 h及6 h部分肝细胞变性坏死,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术后24h肝脏组织病理损伤好转,至术后3d基本恢复正常。阻断组大鼠术后1 h及6 h可见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部分肝小叶组织结构破坏,术后24 h起肝脏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好转,至术后7 d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无肝期门体分流处理可以避免门静脉阻断引起的胃肠、脾脏淤血,在更大程度上保持冷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7.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及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源性慢性胰腺炎(BCP)的病因及其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1997年1月-2007年1月于成都军区总医院临床确诊的BCP患者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32~57岁,病程2~9年.观察其临床表现,检测其胆汁中淀粉酶的含量或胰液中胆红素的含量,观察胰胆管合流方式,测量其共同通道的长度.本组41例全部首选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13例患者接受胆胰分流外科手术(BPS).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强度,出院后采用电话询问及定期医院复查的方法进行随访.结果 41例中,32例发现存在胆胰反流的证据.EST手术成功治愈8例;行BPS手术的13例均获成功,达治愈标准者12例.结论 胆胰反流可能是BCP的重要原因.BPS手术可应用于EST治疗失败的BCP病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机能学实验》是基础医学阶段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实验课程,课程内容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基础知识,涵盖动物手术操作和各种生物学实验技术.该课程对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结合我校机能学实验教学实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课程组在原课程体系上进行系统设计,将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机能学实验》教学全过程,开展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适用于拮抗内毒素/脂多糖(LPS)药物研究的昆明小鼠内毒素性休克模型.方法 将不同剂量的D-氨基半乳糖(D-Gal)及LPS先后注射于小鼠腹腔,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分为1组:等渗盐水(NS)+LPS 80 mg/kg;2组:Ns+LPS 90 mg/kg;3组:D-Gal 500 mg/kg+NS;4组:D-Gal 500 mg/kg+LPS 25μg/kg;5组:D-Gal 500 mg/kg+LPS 50 μg/kg;6组:D-Gal 500 mg/kg+LPS 250μg/kg;7组:D-Gal 600 mg/kg+NS;8组:D-Gal 600 mg/kg+LPS 10 μg/kg;9组:D-Gal 600 mg/kg+LPS25μg/kg;10组:D-Gal 600 mg/kg+LPS 50 μg/kg.观察注射后小鼠死亡情况,计算其死亡率.选择死亡率100%的剂量组合刺激小鼠,分为对照组:注射D-Gal 600 mg/kg+Ns;LPS组:注射D-Gal 600mg/kg+LPS 50μg/kg.于注射后30、75、120 min取小鼠静脉血,检测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另取小鼠10只,同前分组,于注射后5 h处死,取其肺、肝、小肠行病理学观察.结果 2、6、10组小鼠死亡率达100%(P<0.01).对照组小鼠血清TNF-α含量保持在较低水平;LPS组伤后各时相点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注射后75 min时达高峰(6365±2087)ng/L.LPS组小鼠肺、肝、小肠出现明显炎性反应;对照组仅肝脏有轻微病理改变.结论 D-Gal致敏小鼠对LPS的反应符合内毒素性休克的特征,该小鼠模型适用于拮抗LPS的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任建东  刘松青  戴青 《中国药房》2007,18(7):521-523
目的:考察影响红细胞生成素(EPO)胶原蛋白双层微条体外释放度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面的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以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为指标,考察胶原蛋白与EPO的含量比、硫酸软骨素钠的含量、喷嘴外管内径和微条长度对其体外释放度的影响。结果:胶原蛋白与EPO的含量比、硫酸软骨素钠的含量增加,喷嘴外管内径和微条长度减少均可提高EPO从双层微条中释放的速率。结论:4种因素对EPO胶原蛋白双层微条的体外释放度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