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脑梗死发病机理及检测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世界上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医学研究者们对脑梗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地不断深入,更深刻地揭示了脑梗死的本质,一些传统的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检测和治疗得以创新,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鼻腔气囊填塞通气道是为垂体腺瘤等鞍区病变患者作经鼻蝶或口鼻蝶入路手术后填塞鼻腔和通气而制作的.选取医用乳胶材料,先塑成一略弯曲乳胶管道,再在其周围粘加一个与国人鼻腔形状和平均大小相仿的且带有注气嘴的乳胶气囊,制成弓形囊状通气道.50例垂体腺瘤和空蝶鞍患者,于鼻蝶入路切除术毕安放该气囊通气道.术后观察,患者全无不适感,体温及分泌物均无异常反应.依术中情况2~4天放气后将管顺利拔出,患者无创伤及痛苦.经检查,鼻腔粘膜愈合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切除术下丘脑功能损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23例行颅咽管瘤切除术患者,手术当日及术后每日定时检测血钠并观察尿量变化,根据其变化进行治疗。结果:(1)19例术后并发尿崩症,其中12例术后两周内恢复,5例术后4周内恢复,1例术后1年内恢复,1例术后7d死于高热昏迷;(2)17例术后出现血钠代谢异常,其中13例术后4周内恢复,3例2个月内恢复,1例6个月内恢复。(3)23例病人中肿瘤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5例。结论:颅咽管瘤全切术后绝大多数会出现水钠代谢异常。尿崩症大多数在术后早期恢复,血钠代谢异常需严密监测,针对监测结果治疗。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41岁。以“间歇性头痛伴性欲及视力减退7个月”主诉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2℃,视力:OD 0.12,OS 0.1,左眼内上象限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眼底正常。胡须、腋毛、阴毛稀少。内分泌检查:血清泌乳素(PRL)32μg/L(正常值为21μg/L)。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hiari Ⅰ型畸形的MRI分型及治疗方法。方法 23例Chiari Ⅰ型畸形患E,21例有颈神经根症状,16例表现为中央管周围损害症状,另有8例分别存在小脑及颅神经损害症状。MR检查显示,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B型)7例(30.43%),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脊髓空洞症(A型)16例(69.57%)。根据MRI所显示病变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11例行后颅窝减压术,7例行后颅窝减压井小脑扁桃体切除术,5例行后颅窝减压并脊髓空洞切开引流术。结果 手术后18例患者(78.26%)症状改善,5例(21.74%)与手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对16例伴脊髓空洞症患者中的13例进行随访,其中3例空洞消失,7例空洞显著缩小,3例空洞较手术前缩小50%。结论 手术治疗可使延髓、颈髓充分减压,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对脊髓空洞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鼻腔气囊填塞通气道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腔气囊填塞通气道的研制和应用赵克明井金洪孙瑞发闫学江严利刘刚赵卓然我院与天津市乳胶研究所合作,于1996年自行设计制成鼻腔气囊填塞通气道。是为了起经鼻蝶或口鼻蝶入路行垂体腺瘤等鞍区病变术后的鼻腔填塞和通气作用,用于临床50例。介绍如下。1.制作: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翼点入路切除术及下丘脑功能损害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4例颅咽管瘤手术及术后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总结临床处理过程中的体会。结果:肿瘤全切除30例(88.2%),次全切除2例,另2例完全钙化型颅咽管瘤仅行肿瘤部分切除。26例(76.4%)术后出现多饮多尿。术后钠钾代谢紊乱24例(70.6%),其中17例术后4周内恢复,5例2个月内恢复,2例6个月内恢复。结论:翼点入路颅咽管瘤全切术后绝大多数会出现水钠代谢异常。尿崩症大多数在术后早期恢复,血钠代谢异常需严密监测,针对监测结果治疗。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41岁。以“间歇性头痛伴性欲及视力减退7个月”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2℃,视力:OD0.12,OS0.1,左眼内上象限周边视野向心性缩小,眼底正常。胡须、腋毛、阴毛稀少。内分泌检查:血清泌乳素(PRL)32μg/L(正常值为21μg/L)。视诱发电位:非典型视交叉病损。X线片蝶鞍轻度扩大,蝶窦气化良好。CT:鞍区有一略低密度、界限清晰的病灶,无钙化。MRI:鞍区有一3cm×2cm×2cm大小、界限清晰、呈短T_1等T_2的均匀信号肿物,向鞍底生长。入院初步诊断:垂体腺瘤伴有囊性  相似文献   
9.
10.
井金洪 《华夏医药》2007,2(3):252-256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作为非火器性颅脑损伤中重要的脑损伤类型,对决定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状况和预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重残和植物生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Bennett等报道其死亡率高达42%-62%。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CT、核磁共振技术的提高,对DAI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