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梗死是指由于患者脑部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死的脑血管疾病。2008年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疾病为我国居民死亡因素的第一位。而脑梗死又是各型腩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致残率最高、病死率最高的一种。本文检测了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旨在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永磁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脑部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7例脑部疾病(22例脑梗死,5例脑胶质瘤)的DWI序列图像与TlWI、T2WI、FLAIR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DWI序列急性脑梗死100%表现为高信号,慢性脑梗死表现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脑胶质瘤其瘤体表现为混杂信号而其周围的水肿表现为等信号。结论永磁型磁共振扩散加权像与T1WI、T2WI、FLAIR序列的图像相比能更早地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异常信号,并且能区分急性及慢性脑梗死。此外,还有助于其他一些脑部疾病(如脑胶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转变病人对脑梗死的认识,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对确诊为脑梗死的68例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针对性地制定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使病人自觉配合各种治疗、护理。结果引导了病人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使病人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了身体康复。结论做好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是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供血障碍而发生的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形成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致患者运动、语言等多方面功能受损。脑梗死好发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1]。虽然医疗科技的进步有效降低了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但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80%以上合并有肢体功能障碍,15%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近年来,临床上实践显示,通过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患者治疗和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2]。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文昌市人民医院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现将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朱现周 《临床医学》2006,26(9):54-55
脑梗死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得当,其致残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不少负担。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脑梗死,可减少残疾率、降低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院选择23例脑梗死病人行颈动脉穿刺注射尿激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脑CT灌注成像是目前能早期诊断脑组织局部缺血并确定缺血半暗带的先进手段之一。脑血管疾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死率高和发病率高的特点,通过脑CT灌注成像可以超早期诊断脑梗死,从而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得到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了脑梗死所致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全球已成为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中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世界的平均水平为高,且有上升趋势。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近年广泛开展的一项治疗措施。我院自2000年以来,采取经颈动脉注射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9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的CT诊断(附1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占首位。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但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康复极为重要。目前,CT是诊断脑梗死的主要手段。现将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其中以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更大.虽然CT和MRI对脑梗死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但设备昂贵.难于在中小型医院普及和开展.更重要的是CT和MRI不能对脑梗死进行区分,然后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对我院的106例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试.发现这些指标对脑梗死区分有一定意义.现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其中以脑血管疾病的危害更大.虽然CT和MRI对脑梗死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但设备昂贵.难于在中小型医院普及和开展.更重要的是CT和MRI不能对脑梗死进行区分,然后指导临床治疗。我们对我院的106例脑梗死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试.发现这些指标对脑梗死区分有一定意义.现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梁劲松  庞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510-1511
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其致病危险性与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关系密切,其发病迅速,急剧引起脑组织细胞免疫损伤,在最初几小时神经缺损症状可达最大。近年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较多,但与脑梗死免疫损伤的关系报道较少,笔者对56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细胞因子与脑梗死免疫损伤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蒙药扎冲十三味丸治疗急性脑梗死6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主要以脑动脉血栓形成、栓子、炎症、损伤等导致局部脑组组织急性缺血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脑梗死灶的脑血管疾病。临床常见类型包括脑血栓、脑栓塞、脑隙性脑梗死等。脑梗死在蒙医学中称之为“萨病”、“白脉病”。蒙药扎冲十三味丸主要有祛风通窍、舒筋活血、镇静安神等作用,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类疾病的首选用药。我们从2000年1月-2006年6月用蒙药扎冲十三味丸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健康教育应用于中风患者抑郁症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又称脑卒中,它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以脑梗死为常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风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其患病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居高不下。中风后随之出现的躯体及各种心理功能的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抑郁症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4.
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兴 《临床荟萃》2009,24(11):1011-1012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其中脑梗死的发病率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3。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随着依达拉奉的诞生,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死亡率高,临床治疗较为困难,尤其是已超过现有溶栓药物的安全用药期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及再灌注脑损伤的比例增高,为探讨急性脑梗死的预后,预防再灌注损伤,我们探讨使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病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过去认为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随着CT的广泛应用,青中年脑梗死也越来越多的被发现,且病因很复杂。因此,探讨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就显得极其重要。近20年随着我国经济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节奏及膳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研究需要更多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来阐明,为探讨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多发于中老年人,占脑血管疾病的40%以上,且病残率高。我院1994年1月~1997年12月共收治2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病例与方法1.1病例:急性脑梗死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届脑血管疾病专题学术会...  相似文献   

18.
Semont方法治疗后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配合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间护理是探讨“择时护理”的学说。根据时间护理理论,护理人员可结合患者的生物周期和疾病的节律变化特点来展开护理。这是维持和恢复人体正常生理节律,有效促进疾病早期康复的重要手段,也是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体现。由于人体生物节律的作用,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性,但根据该节律性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相应时间护理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从时间护理的角度.提出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者,将其分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一般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糖化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与脑出血组的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通过测定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临床表现易混淆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疾病区别开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陈琳 《浙江临床医学》2014,(7):1141-114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高发病率、病死率、高致残率,已经成为人类的三大致死因素之一。急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所致患者颅内动脉形成血栓,同时伴有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的改变,这些变化与患者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作者自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通过联合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抗凝血活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的水平,探讨其在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