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 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15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进行超声内镜检查(15例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层),应用TT刀、HOOK刀、IT刀等工具进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先用1∶10000肾上腺素加美蓝在黏膜下注射抬高病变,使病变与肌层相分离。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再对肿瘤进行钝性分离,完整切除病变。结果:病变最大直径为6~18mm,平均8mm,15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手术时间26~61min(平均41min)。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本组ESD病例未见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完整切除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绝缘头电切刀行直肠肿瘤黏膜下层剥离术,以求切除一次性大于1.5cm的肿瘤。方法使用绝缘头电切刀(Insulation-tipped,IT)对12例直肠肿瘤(平均病变范围为3.4cm)行黏膜下层注射美蓝肾上腺素液,再用IT刀进行黏膜下层剥离术。结果12例直肠肿瘤均被完整切除,病理结果为绒毛腺管状腺瘤并中度或重度不典型增生,其中4例癌变,基底无残留癌灶。术中1例发生小动脉破裂出血,给予钛夹止血,达到止血目的,该组无穿孔者。结论IT刀可顺利进行直肠肿瘤完整黏膜下层剥离术。  相似文献   
3.
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间,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了大量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现将其中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为类癌的5例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28~63岁,平均43岁.本组病变均在直肠处,肿瘤直径0.8~1.5 cm,平均1.0 cm.  相似文献   
4.
疏通汤加减治疗人流术后闭经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6年-1998年间用流通汤加减治疗人流术后闭经2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1例均为人流术后3个月以上月经末期,用雌、孕激力治疗无撤退性出血,或伴有周期性腹而,妇科检查:宫颈举任,或干宜压痛,探针深至宜颈内目不易探人,或达不到宜底。年龄2440岁.人流次数最少2次,最多8次。2.治疗方法4ill场组成:当归、)11穹、桃仁、红花、赤芍、海藻、昆布、元胡、五灵服。加减法:编气虚加党参、白术、北茂、编肾阳虚加建学雷、仙茅、白衣蓉、兔丝子,偏肾阴虚加女贞子、龟板、首乌、把子、熟地,肝郁化火加丹皮、核…  相似文献   
5.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主要的死亡原因,其初次出血病死率为25%~33%,再次出血病死率为70%[1].  相似文献   
6.
妇女乳腺疾病相关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6,自引:11,他引:25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为了解其发病相关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院开展了乳腺疾病电脑近红外线检查,共检查妇女737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自2000年3月~9月检查本市部分单位青春发育期以后的妇女共计737例。1.2 方法。1.2.1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负责检查及填写统一的调查表。1.2.2 调查表的内容为姓名、单位、年龄、职业、月经史、生育史、哺乳史等。1.2.3 电脑近红外线检查在暗室进行。患者取坐位稍前倾,裸露双乳,检查时调好焦距,选择合适亮度,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径≥30 mm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109例大肠LST患者,并根据病变大小分为直径≥30 mm及直径30 mm两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变大小、病变部位、内镜下形态学分型、组织病理类型等。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病变部位、内镜下分型、组织病理及上皮内瘤变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好发于直肠(75.4%,43/57),而直径30 mm的大肠LST多发于直肠(36.5%,19/52)及近端结肠(44.4%,21/52);直径≥30 mm的大肠LST以结节混合型为主(61.4%,35/57),直径30 mm的大肠LST则主要是颗粒均一型(51.9%,27/52);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多为绒毛状腺瘤及绒毛管状腺瘤(89.5%,51/57)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7.9%,33/57),而直径30 mm的大肠LST则主要是绒毛管状腺瘤(78.8%,41/52)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6%,44/52),病变直径≥30 mm的大肠LST拥有更高的恶性潜能(高级别内瘤变+浸润癌的百分比分别为42.1%(24/57)和15.4%(8/52)(P 0.05)。结论 L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大肠肿瘤,与大肠癌发生关系密切。LST直径≥30 mm时好发于直肠,内镜下形态学类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组织中绒毛成分较多,恶变潜能更高,值得临床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在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105例经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患者,结合内镜下治疗及病理结果,比较小探头超声在诊断及鉴别诊断各种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价值。结果小探头超声能够清晰的分辨食管壁各层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有基层及浆膜层,超声内镜下依次表现高、低、高、低、高回声。常见的食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为息肉、平滑肌瘤、静脉瘤、脂肪瘤、囊肿。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5.7%、100%、100%、100%,因而能够指导食道黏膜下病变的治疗及判断预后。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是诊断及鉴别诊断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1996~1998年间我们用疏通汤加减治疗人工流产术后闭经21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本资料21例均为人工流产术后3个月以上月经未潮,用雌、孕激素治疗无撤退性出血,或伴有周期性腹痛者。妇科检查:宫颈举痛或子宫压痛阳性,探针探至宫颈内口不易进入宫腔,或达不...  相似文献   
10.
我院消化科于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间,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了大量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现将其中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确诊为类癌的5例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