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于起涛  蒙志斌 《医学文选》2004,23(6):728-730
目的 评价大剂量适速连续静滴5-Fu/CF配合DDP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 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用大剂量适速连续静滴5-Fu/CF配合DDP静滴方案治疗;对照组20例,小剂量间断多次5-Fu、CF、DDP静滴方案治疗,观察其疗效,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肠道反应小,白细胞变化小,肝肾功能受损轻,免疫功能变化小。结论 大剂量适速连续静脉滴注5-Fu/CF化疗方法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之  相似文献   
2.
肝癌导向治疗的临床研究(1980~1999年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核素 (或药物 ) 抗AFP抗体、1 31 I或 (1 2 5I) 抗AFP(AFP .McAb或AFPAb) MMC“双弹头”、1 2 5I LUF标记物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的治疗效果及毒副反应。方法  1 用改良氯胺T法将纯化AFP抗体标记核素1 31 I或1 2 5I获得标记物1 31 I(或1 2 5) 抗AFP抗体 ;用改良氨胺T法和过碘酸钠氧化法标记核素1 31 I或1 2 5I与MMC制备“双弹头” :1 31 I 抗AFP单抗 (AFP .McAb) MMC(称双弹头I)和1 31 I(或1 2 5I) 抗AFP多抗 (AFPAb) MMC(称双弹头Ⅱ ) ;催化置换反应制备1 2 5I 超液化碘油 (1 2 5I LUF) ;2 治疗后行肿瘤放射免疫定位显像 ;3 治疗 :1 94例进入临床试验 :1 31 I 抗AFP(n =72 ) ,1 2 5I 抗AFP(n =2 2 ) ,抗癌药 抗AFP(n =2 1 ) ,1 31 I或1 2 5I 抗AFP MMC(n =41 ) ,1 2 5I LUF(n =38)。结果  1 治疗后病人瘤 /肝 (T/L)比值 ,以1 2 5I LUF(3 46) >双弹头 (2 2 6) >单一弹头 (1 5~ 2 5) ,T/L以ia途径 >iv ;2 早期研究的病例晚期者居多 ,1 31 I 抗AFP、1 2 5I 抗AFP和双弹头Ⅰ、Ⅱ治后 1年存率分别为 33 3 % (2 2 / 66)、47 1 % (8/ 1 7)和 58 5 % (2 4 / 4 1 ) ,以抗癌药 抗AFP最低 (1 9 0 % ) ,而1 2 5I LUF则高达 81 6 % (31 / 38) ,其中 1 8例加外照射者为 1 0 0 % (1 8/ 1 8)  相似文献   
3.
于起涛  蒙志斌 《微创医学》2004,23(6):728-730
目的 评价大剂量适速连续静滴5-Fu/CF配合DDP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用大剂量适速连续静滴5-Fu/CF配合DDP静滴方案治疗;对照组20例,小剂量间断多次5-Fu、CF、DDP静滴方案治疗,观察其疗效,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肠道反应小,白细胞变化小,肝肾功能受损轻,免疫功能变化小.结论大剂量适速连续静脉滴注5-Fu/CF化疗方法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效的治疗手段。 [方法 ]31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采用白细胞介素 Ⅱ配合以氮烯咪胺 (DTIC)为主DDAVC方案联合化疗 (治疗组 ) ,31例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采用DDAVC方案化疗 (对照组 ) ,比较两组的疗效、毒副反应、免疫水平。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6 7 8% ,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 4 1 9% (P <0 0 5 )。白细胞介素 Ⅱ免疫治疗的患者在化疗一周后免疫水平继续提高和没有免疫治疗的对照组一周后明显下降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组化疗骨髓抑制低于对照组。 [结论 ]白细胞介素 Ⅱ免疫配合氮烯咪胺为主联合化疗的综合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可以达到预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的41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4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5min,每3~5周重复。[结果]用药第7d骨转移疼痛缓解有效率为78.0%。骨不良事件发生率中,骨放疗为12.2%,椎体压缩、变形为7.3%,脊髓压迫为4.9%,无1例病理性骨折、骨手术及高钙血症的发生。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发热、肾功能降低及眼结膜炎。[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性癌痛,预防、减少和延缓骨不良事件的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中VEGF水平的变化.方法 66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初治ⅢB~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联合组35例,接受沙利度胺联合第三代含铂方案治疗;单化组31例,接受第三代含铂方案化疗.并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的浓度.结果 联合组有效率(CR+PR)为45.7%,临床受益率(CR+PR+SD)为77.1%,中位疾病进展时 间(TTP)为114d;单化组有效率38.7%,临床受益率58.1%,中位TTP为89d,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受益率差异虽然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但联合组略高于单纯化疗组;两组治疗2周期后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下降(P=0.000),两组PR、SD的病人治疗后VEGF浓度均下降明显,而PD的病人治疗前后VEGF浓度无明显变化.经沙利度胺干预后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下降与单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结论 沙利度胺与第三代化疗药含铂方案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受益率,但未观察到沙利度胺干预能使患者血清VEGF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HER-2/neu浓度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和化疗后血清HER-2/neu的浓度,并与组织HER-2表达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和对化疗疗效、疾病进展时间(TTP)的影响.结果 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HER-2/neu浓度与肿瘤组织中HER- 2/neu 表达有一致性(P<0.0001).治疗前血清HER-2/neu水平与化疗疗效无关(P>0.05).化疗有效的患者血清HER-2/neu浓度从治疗前平均33.97ng/ml降低至化疗后22.11ng/ml,明显与患者化疗的反应率相关(P<0.0001).结论 治疗过程中血清HER-2/neu浓度变化可作为判断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华蟾素联合肝动脉插管灌注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与华蟾素联合治疗中晚期肝癌的效果。 [方法 ]对 6 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采用经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 (TACE)联合华蟾素进行治疗 (A组 ) ;同时对 6 4例相同患者单纯进行肝动脉插管灌注化疗栓塞治疗 (B组 )。 [结果 ]①A组部分缓解率为 71 9%(4 6 /6 4 ) ,高于B组部分缓解率 5 0 0 %(32 /6 4 ) (P <0 0 1)。②A组中位生存期为 2 1 3月 ,B组为 16 1月 ,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 ;1年、2年生存率A组分别为 6 8 8%(4 4 /6 4 )和 5 3 1%(34/6 4 ) ,均高于B组的 4 6 9%(30 /6 4 )和 31 2 %(2 0 /6 4 ) (P <0 0 5 )。③A组CD3 、CD4、CD4/CD8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sIL 2R水平下降 ,而B组则相反。 [结论 ]TACE与华蟾素有协同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作用 ,不但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明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SCLC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8例NSCLC患者术前血清和29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TGF-β1和VEGF的水平,比较两组血清TGF-β1和VEGF表达水平的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58例NSCLC患者血清中TGF-β1和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者(P<0.01),血清TGF-β1和VEG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化低、临床分期晚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GF-β1表达水平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 TGF-β1和VEGF可能共同参与了NSCLC血管生成的作用,从而促进NSCL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