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
张伟  于晓洁  赵敬凯  徐亚飞  张静 《安徽医学》2015,36(11):1396-1398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行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对照组45例,行常规切开筋膜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创面二期关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优良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创面二期关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分别为(7.95±0.53)d、(15.38±1.53)d、(14.51±2.98)d、(2.53±0.13)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植皮率与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切开筋膜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4例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踝关节和后足活动度及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跟骨长度、宽度、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及切口甲级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92.3%(36/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和足活动度、AOFAS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术能显著提高跟骨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术后患者踝关节和后足功能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0月—2013年2月收治手指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33例(37指),男19例(22指),女14例(15指);受伤至入院时间1h15d;指腹皮肤缺损17指,甲床缺损9指,中节掌侧皮肤缺损6指,中远节掌侧皮肤缺损5指;皮瓣切取而积0.8cm×1.0cmy15d;指腹皮肤缺损17指,甲床缺损9指,中节掌侧皮肤缺损6指,中远节掌侧皮肤缺损5指;皮瓣切取而积0.8cm×1.0cmy1.9 cm×2.7 cm,应用大小为1.0cm×1.2 cm1.9 cm×2.7 cm,应用大小为1.0cm×1.2 cm2.1cm×2.9cm的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创而,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根据患指缺损形状、大小、在指背设计皮瓣,自手指近端游离皮瓣,远端设计为"泪滴"状。皮瓣与受区疏松缝合,放置引流片,供区近节指背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抗炎抗痉挛等常规治疗。结果术后5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30例(34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cm×2.9cm的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创而,供区游离植皮修复。根据患指缺损形状、大小、在指背设计皮瓣,自手指近端游离皮瓣,远端设计为"泪滴"状。皮瓣与受区疏松缝合,放置引流片,供区近节指背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抗炎抗痉挛等常规治疗。结果术后5例皮瓣远端出现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均Ⅰ期愈合。术后30例(34指)获随访,随访时间625个月,中位数16.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25个月,中位数16.8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观饱满。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9 mm,中位数7.7 mm。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法评定达105°9 mm,中位数7.7 mm。手功能按手指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法评定达105°230°,中位数204.6°。结论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创伤小,手术操作简单,可以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皮瓣厚薄、质地良好,皮瓣可恢复感觉,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器种类繁多,手部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手外伤,治疗方法很多,各有利弊,随着患者要求越来越高,手部的指动脉穿支皮瓣在修复效果、费用及病程时间上,均取得了优势,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仅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供血,切取包括皮肤和皮下组织的一种小型轴型皮瓣,其轴心血管为穿支(穿动脉和穿静脉),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根据各种机器所致的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了拇指指固有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27例,术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技术治疗骨筋膜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3例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为对照组,给予皮肤大切口深筋膜切开减压术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49例骨筋膜综合征患者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术后感染率及截肢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缩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0.24)cm比(0.61±0.13)cm,P<0.01];观察组患者的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32±6.74)d比(54.25±10.11)d;(16.76±4.21)d比(25.58±6.14)d,P<0.01]。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DH、CK及AST均明显低于治疗前[(131.5±34.7)U/L比(362.1±110.7)U/L;(198.6±70.1)U/L比(3892.5±504.2)U/L;(22.2±6.4)U/L比(138.2±104.7)U/L]和对照组[(220.3±45.7)U/L、(392.9±78.3)U/L、(76.2±22.4)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比18.18%(6/33),P<0.05]。结论对骨筋膜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LDH、CK及AST水平,降低创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6.
7.
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晓洁  王彤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881-1884
目的探讨区组因素的概念及随机区组设计与分析的若干前提条件。方法对实例1进行配对、随机区组和单因素设计方差分析3种不同的处理,比较结果的异同。对实例2采取不考虑与考虑区组-处理交互作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比较结果的异同。结果实例1中3种分析方法前两种结果相同但与第3种方法的P值有所差异;实例2中,如果直接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会忽略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使结果发生偏倚。结论随机区组设计属于单因素设计,配对设计是其特例。不主张抛开研究设计将区组方差分析变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利用残差散点图可对区组设计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进行考察,其中区组-处理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可采用Turkey的单自由度检验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颏下岛状皮瓣因其具有血管恒定、供区隐蔽及修复面积较大等优点,已逐渐成为临床修复面颈部缺损的常用术式。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颏下岛状皮瓣的解剖及其在修复面部、口腔和颈部较大面积缺损的现状和术中注意事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CRC)在全世界最常见的致命恶性肿瘤中排名第 3 位,在基因组改变、表达特征及药物反应性方面表现出异质性[1].目前,最可靠的结肠癌预后因素是 TNM分期.尽管筛查和治疗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CRC患者的生存率,但在诊断为相同 TNM期的肿瘤患者中,临床结果差异很大,局限性癌患者的复发率为20%~30%[2].在一项研究中,Ⅰ期复发率为 5%,Ⅱ期复发率为 12%,Ⅲ期复发率为 33%[3].随着肿瘤组织学分级的进展,复发率随之增加.由于辅助化疗可显著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化疗已成为Ⅲ期CRC 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辅助化疗在Ⅱ期CRC中的作用仍有争议.虽然目前指南建议对高危Ⅱ期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但对高危Ⅱ期 CRC 的定义仍然不明确.TNM分期的局限性表明,需要在预测复发的临床病理特征之外做更详细的检查,以寻找一个更好的生存和复发预后指标.目前发现 CD4+、CD8+ T淋巴细胞在很多恶性肿瘤中存在差异,并对预后有指导意义,但其对 CRC 诊治及预后价值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对近几年关于 CRC 患者CD4+和(或)CD8+T 淋巴细胞水平的研究文献作一综述,旨在评估其作为一项 CRC 诊治及预后指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张伟  于晓洁  赵敬凯  徐亚飞  张静 《安徽医药》2015,36(11):1396-1398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行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对照组45例,行常规切开筋膜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创面二期关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等指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切口愈合优良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创面二期关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肿胀消失时间、敷料更换次数分别为(7.95±0.53)d、(15.38±1.53)d、(14.51±2.98)d、(2.53±0.13)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植皮率与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网状减压联合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疗效明显优于切开筋膜减压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