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5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52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事中医工作的人们 ,无不关心中医的前途与命运 ,有人认为中医已走向衰落 ,一百年后还有中医吗 ?有人认为中医要发展得走中西医结合之道路 ,也有人认为中医必须走自己的路等等 ,可谓众说纷纭。那么中医到底如何发展 ,恐怕大家都希望她蓬勃盎然 ,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然而 ,这一良好的愿望实现 ,必须建立于对其合理的继承和深入研究与提高的基础上。在中医学中值得继承的东西很多 ,如中医的思想 (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 ,知识的结晶 (经验的总结 )和丰富而有效的临床治病方法。发展才是硬道理 ,本文想着重讨论中医诊断工具的使用与发展。1…  相似文献   
3.
“邪气出入”是伴随疾病的正邪斗争胜负不同而应时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它既是正邪斗争的一种结局,也是形成证候转化的内在因素。然而,是否邪气的出与入,均必然伴随证候转化,本文就此问题从临床角度进行分析,阐明了现点,指出“表邪入里”与“证候转化”是因果相连,同步进行,相伴而成。而“里邪出表”仅仅是邪气外达,并不伴随证候转化。  相似文献   
4.
“中气下陷”虽是引起“内脏下垂”的常见病机,“内脏下垂”固然也属“中气下陷”证的主症之一。然而,它们这种密切的联系并不能掩饰或代替二者之间的一种易被临床忽视的特殊表现形式。如“中气下陷”可不表现有“内脏下垂”,“内脏下垂”也可与“中气下陷”无缘。本文从临床证治角度对这种特殊情况的现实存在进行了论证,以期告诫临床同仁对这种特殊表现形式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的著名医家,他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功勋卓著,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张仲景不仅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首创者,他确立的中医诊治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理、法、方、药等运用原则,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在对中医诊法的贡献中,他不仅是掌握主诉诊断的第一人,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同时也是脉证并重、诸诊合参的先驱。他对舌诊的辨证应用颇有特色,大大的发展了《内经》外感病中的舌诊内容。他在《伤寒论》论六经辨证中,就有三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疾病中就有14种疾病运用过舌诊进行辨证,而且总结了一定的规律,如观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重在于察舌苔的变化;对三阴病及五脏病变,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察舌内容中首创察舌苔,对舌象观察涉及到舌质、舌苔、舌味觉等方面,更加丰富了《内经》的舌诊,将舌诊辨证的应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所载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归纳整理,旨在探讨仲景的舌诊辨证经验,使之能更好的得以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炎肾阴虚证与IL-6 TNF-α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慢性肾炎肾虚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患者为研究对象,设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三组间血清IL-6、TNF-α浓度差异呈现为:肾阴虚组>肾阳虚组>正常健康组.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比较两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P<0.05、P<0.01;与正常健康组比较两项指标的改变分别为P<0.01、P<0.001.结论:慢性肾炎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正常健康组三组中血清IL-6、TNF-α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表明:慢性肾炎,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7.
“胃气”内涵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气”属中医学中一个常用的名词,但由于其出现于不同的内容之中,其内涵也随之不同。为了准确的理解和运用胃气,本文对胃气内涵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和诠释,一是指维持胃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二是对以脾胃为核心的消化系统的功能状态的概括,三是指胃的生理特性,四指脉的柔和之象,五是指舌苔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中医辨证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观察组90例冠心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瘀阻脉络证、痰热壅塞证、阴寒凝结证、心气不足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微证;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CRP水平,并作出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冠心病各证型组CRP水平瘀阻脉络组>痰热壅塞组>阴寒凝结组>心肾阳微组>心肾阴虚组>心气不足组.结论:血清CRP含量检测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病情发展的一个监测指标,CRP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有相关性, CRP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阴虚证五心烦热与TNF-α IL-1β IL-6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阴虚五心烦热与TNF-α、IL-1β、IL-6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流调方法,选取慢性肾炎、糖尿病两种疾病的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为研究对象,设阴虚无五心烦热组与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及无五心烦热组患者为对照组。结果:①血清TNF-α、IL-1β、IL-6含量改变,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最高,与该证无五心烦热组、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分别比较均有差异(P<0.05、P<0.05),与非阴虚证无五心烦热组差异最显著(P<0.01);阴虚证无五心烦热组含量升高,与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和无五心烦热组比较均有差异(均P<0.05);非阴虚证有五心烦热组与非阴虚证无五心烦热症组比较有差异(P<0.05)。②TNF-α、IL-1β、IL-6含量与阴虚证积分呈正相关(r=0.685,P<0.05;r=0.573,P<0.05;r=0.693,P<0.05)。结论: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与阴虚证密切相关,对阴虚证辨证具有重要意义;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与阴虚证积分呈正相关,随阴虚发热程度的加重,IL-1水平也随之升高。说明TNF-α、IL-1β、IL-6水平升高也可作为阴虚证轻重鉴别的参考指标;TNF-α、IL-1β、IL-6升高与五心烦热症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三种疾病基于经验辨证的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在全国六个中心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临床调查,开放式采集调查医生的经验辨证并提取证候要素,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523例抑郁症中出现185个证候,573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出现112个证候,59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出现146个证候.出现频率在5%以上者:抑郁症为肝气郁结、肝郁脾虚;慢性乙型肝炎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湿热蕴结;慢性肾功能衰竭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②三种疾病共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12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7个.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病位类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为:抑郁症是肝、脾、心,气滞、气虚、痰、热(火);慢性乙型肝炎是肝、脾、肾,气滞、气虚、热(火)、湿;慢性肾功能衰竭是肾、脾,虚、湿、气虚、血瘀、阴虚、阳虚、热(火).③病位类和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地域分布不同.结论:临床医生对三种疾病的辨证分型的认识虽然有差异,但对证候要素的认识基本一致,提示从证候要素角度进行证候规范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