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2000年,我院有2133例患者应用国产氨苄青霉素,其中发生药疹47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7~79岁,均无青霉素过敏史.用药前青霉素皮试阴性.42例以5%葡萄糖溶液作溶剂稀释,静脉滴注时发生药疹,5例以葡萄糖氯化钠作溶剂稀释,静注时发生药疹;本组每日青霉素用量均在4~5g,用药持续时间8~14天.临床表现为麻疹22例,斑丘疹11例,荨麻疹7例,斑疹3例;多分布于四肢和躯干.出现皮疹后继续用药可加重症状.本组均在停药后使用抗组织胺药、钙制剂(部分严重病例使用激素),于皮疹发生后5~26天消退,皮疹消退后均无脱屑现象.  相似文献   
2.
腔内治疗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主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113例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34例,年龄45岁~81(平均62.5)岁。TASCA型42例(37.17%),B型39例(34.51%),C型患者13例(11.50%),D型患者19例(16.81%)。腔内治疗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采用通过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放置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107例患者主髂动脉闭塞病变获开通,开通率为94.7%。6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39例中度改善,。平均随访(26±2.3)个月(6~54个月),术后6个月,1,2年的初次通畅率分别为82.76%,76.21%,67.66%,术后6个月,1,2年的二次通畅率分别为92.31%,81.67%,73.62%。结论对于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VTE是一组同一种疾病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疾病。DVT是血液在静脉系统内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不仅阻塞血流,而且引起静脉管壁的炎性改变。DVT在急性阶段若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极易发生静脉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山东省潍坊市农村居民耐碳青霉烯类阴沟肠杆菌(CR-ECL)耐药基因特征及核心基因组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农村社区居民粪便标本, 使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显色培养基筛选耐药菌株, 通过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分析获得CR-ECL阳性菌株, 针对CR-ECL分离株,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获得CR-ECL耐药表型, 开展全基因组测序(WGS)和分析、blaNDM基因周围环境及菌株间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获得并检测628份粪便标本, 6份为CR-ECL阳性(检出率0.96%), 均表现为多重耐药(MDR)表型。6株CR-ECL共有4个MLST分型(ST), 均携带多种耐药基因(blaNDM-1、blaNDM-5等)和毒力基因(acrA、acrB、entB、fepC等), 且blaNDM基因周围遗传环境中均存在移动遗传元件ISAba125、TN3-IS3000、TN3及IS5。系统发育树显示, 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ore genome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cgMLST)与单核苷酸多态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尿液引流及测量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使用改良的装置,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一次性尿液引流袋。将两组患者感染例数、堵管例数、24h尿量误差及尿管保留时间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感染例数、堵管例数、24h尿量误差及尿管保留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观察组患者通过准确及时测量出尿的质与量,为治疗提供准确可靠依据,为救治危重患者争取宝贵时间,应用新型尿液引流及测量装置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慢性疾病,多发生于大、中动脉。哪些人群容易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通常发生于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患者明显比女性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性高血压的检出情况,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在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性高血压诊断中的优越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间手术病理诊断的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患者117例,其中肾上腺皮质结节样增生112例,肾上腺皮质结节样增生伴髓质增生5例,分别行肾上腺超声、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血压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行螺旋CT薄层扫描者112例,发现异常108例,检查阳性率96.4%,明确诊断105例,符合诊断率93.8%。螺旋CT薄层扫描对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性高血压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B超(P0.01)及磁共振检查(P0.01)。117例均行腹腔镜患侧肾上腺全切术,106例术后血压恢复正常,手术有效率90.6%。结论: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怀疑为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时,宜首先考虑行螺旋CT薄层扫描。肾上腺结节样增生性高血压患者应行腹腔镜患侧肾上腺全切术。  相似文献   
8.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诊断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肢体残废,甚至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PE),因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DVT的发生意义重大.目前一般认为DVT的形成主要在围手术期,而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其发生率.笔者对2005年4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7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综合预防,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2002年5月~2002年10月我院采用英国DIOMED公司生产的激光治疗仪治疗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浅静脉曲张和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住院患者28例(共32例患肢),近期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