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6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瘢痕硬度测定计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达到无创伤、客观、定量测定瘢痕硬度的目的,设计制造出瘢痕硬度测定计,并用以测定了50例病人增生性瘢痕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瘢痕的硬度以及相邻正常皮肤的硬度。研究结果表明:本硬度测定计重复性好。精神度达到质控标准;所的硬度值在瘢痕和正常皮肤有极显著差异。作为判断瘢痕特征指标有特异性;瘢痕硬度在治疗后3个月〈2个月〈1个月〈治疗前,说明用于监测瘢痕疗效和成熟度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原发灶不明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并非鲜见。据Winegar(1973)7,600例颈转移癌资料,原发灶不明者占4~9%,平均5.5%。本文就其诊断标准,寻找原发灶的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等进行综述。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不一。Comess等103例的诊断标准为:1.无恶性病变或性质不明病变手术切除史,2.无与某器官明确有关的症状,3.无原发病变临床或实验室症状,3.无原发病变  相似文献   
3.
应用梯形皮瓣松解烧伤后疤痕挛缩是一种新手术方法,本手术方法也可应用在外伤后疤痕挛缩。适宜于身体多个部位。  相似文献   
4.
中药黄常山中常山酮对伤口愈合和瘢痕形成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常山酮特异的抑制Ⅰ型胶原合成作用对大鼠伤口愈合和胶原形成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分为口服常山酮(A组)、局部用常山酮(B组)和对照组(C组)3组,于背部脊柱两侧切除皮肤形成伤口,分别给药,术后3,7,14d测定刨面面积,切取伤口肉芽组织或已愈伤口瘢痕皮肤,形态学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放免法分别测量PCI、PCⅢ的含量,伤口愈合后局部皮肤抗张力强度。结果:应用常山酮后伤口愈合速度较对照组减慢,伤口中PCI含量显低于对照组,肉芽组织中微血管量减少,同时伤口愈合后皮肤抗张力强度下降。结论:作为特异的Ⅰ型胶原合成抑制剂,常山酮可以控制伤口愈合和Ⅰ型胶原合成,并为防治瘢痕形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慢性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将 58例慢性创面 (烧伤残留肉芽创面 41例,溃疡创面 17例 )患者按随机表法被随机分为治疗组 A、 B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国产 rhEGF和 bFGF进行局部治疗,并外用抗菌素;对照组仅使用抗菌素.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判断疗效. 结果 rhEGF和 bFGF联合用于慢性创面的治疗,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 A和 B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约 5.27 d和 3.32 d,差异显著性意义 (t=3.129, 2.344, P< 0.05).但 A、 B两组间无差异. 结论 rhEGF和 bFGF联合应用能有效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6.
黄崇本 《重庆医学》1997,26(3):131-133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扩大猪皮在烧伤后早期切削痂创面应用的范围,对1975—1984年间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及在院外抢救的5例共35例烧伤病人,应用猪皮、自体皮移植盖覆切削痂创面。本组烧伤面积20.5—94%,Ⅲ度面积2—82%。共进行了45次植皮,猪皮一次盖覆面积5—40%。仅1例植皮失败。共死亡4例,只有1例死亡原因与创面有关。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局部治疗增殖性瘢痕临床观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蒿素局部治疗60例增殖性瘢痕。定量测定用药前和用药后1月、2月、3月瘢痕的硬度、温度和厚度。以便客观评价青蒿素的药物疗效。结果表明:瘢痕厚度在治疗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瘢痕硬度在治疗后逐渐降低,依次为3月<2月<1月(P<0.01);瘢痕硬度在治疗后3月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瘢痕温度改变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根据疗效评价标准,青蒿素治疗50例病人总有效率为88%,其中显效率为46%,无效率为12%。  相似文献   
9.
不同疾病类型及损害范围对皮肤磨削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磨削术疗效与病变类型和范围的关系。方法:220例受术者使用ZSA-2000皮肤磨削仪治疗,浅表瘢痕辅以切划术。6月后采用目测法观察效果。结果:雀斑、外伤色素沉着和痤疮瘢痕效果较好,而外伤瘢痕及胎记效果稍差,其中散在小病灶较大病灶治疗效果好。结论:磨削术对治疗浅表色素和浅表瘢痕效果较满意,特别适合于较小病变。  相似文献   
10.
近年医用缝线从两方面来发展,(1)研究新型缝合材料;(2)改进制线工艺,如将传统的制线工艺捻制丝线,从60年代开始改为编织丝线。用编织工艺制成的线,其结构与鞋带类似,可制成非常紧密的缝线,即使采用安全脱除丝素的蚕丝纤维制成、仍不会出现绽线。采用不同的编织股数和不同的结数密度,可得到各种直径的缝线。并可在表面用硅胶等处理,以除去毛细管吸附作用,也可染色,以适应不同缝合部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