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脊柱结核伴截瘫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并评价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4月治疗的78例脊柱结核伴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5例,女33例;年龄13~71岁,平均39.5岁。骨病活动型截瘫69例,41例已行抗结核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2.3周(0~4周)行早期手术治疗;22例(合并活动肺结核6例、结核性脑膜炎5例、药物性肝炎7例、尿毒症3例、不稳定心绞痛1例)经围手术期处理后行手术治疗,发生截瘫至手术时间平均为4.5周(3~8周);6例单纯行药物治疗。骨病治愈型截瘫9例,行常规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 个月,平均31.4个月。术后第1天~3周,神经功能开始部分恢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恢复65例,部分恢复7例,无改善6例。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预后相似,骨病治愈型截瘫患者初始恢复慢,且预后较差。术后及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Cobb角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病灶无复发,X线片或CT提示病灶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对于骨病活动型截瘫,病变较轻者可行单纯药物治疗;病变较重者(Frankel分级C级以下,后凸畸形)早期手术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有早期手术禁忌者,合并症处理后,延期手术治疗亦可取得较好疗效。骨病治愈型截瘫的神经症状改善较骨病活动型截瘫患者差,提示初治病例(尤其是儿童结核)应强调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2.
颈椎结核耐药性观察及个体化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颈椎结核分枝杆菌(M.TB)耐药情况;探讨颈椎结核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且随访1年以上的颈椎结核病例31例,均在术中取得脓液标本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颈椎结核。检测M.TB分离株对14种抗结核药的敏感性;PCR-SSCP法检测M.TB分离株耐药基因突变。术后不耐药者化疗6-9个月,耐单药者化疗12个月,耐多药者化疗18个月。随访时间为1-5年,平均3.2年。结果总耐药率为54.8%,耐多药率为25.8%;在M.TB耐药株中,5种耐药基因(katG,rpoB,rpsL,embB,pncA)突变率为88.1%;M.TB敏感株未检出耐药基因突变。本组切口一期愈合率为93.5%,总治愈率为96.8%。结论颈椎M.TB产生耐药性与相应的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在个体化有效抗痨的基础上,应用病灶清除减压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1994年7月~1996年7月期间共收治60岁以上老年性胆囊炎胆石症66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耐药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耐药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60例耐药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4例,年龄5~79岁,平均47.3岁.其中34例患者有神经受损症状,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标准:A级2例,B级5例,C级13例,D级14例.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采用经脊柱前路、肋横突或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并在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观察患者复发、神经功能恢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年,平均3.1年.2例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神经功能受损的34例,术后改善或完全恢复.X线或CT检查提示57例患者植骨融合.结论:对耐药脊柱结核,药敏试验结合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抗结核治疗,个体化术式选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儿童屈指肌腱损伤比较少见,陈旧性损伤更不多见。治疗上比较复杂。本科1997年以来收治9例14指,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共 9例,男 7例,女 2例。年龄 2~ 12岁。损伤部位均为 II、 III区。指别:拇指2个,示指3个,中指5个,环指3个,小指1个。伤后距手术时间最短 1.5个月,最长 6个月。平均 3.6个月。 1.2方法肌腱直接缝合2指,掌长肌腱移植 8指,伸趾长肌腱移植 2指,环指屈指浅肌腱移位 2指。二次肌腱松解术 7指(均为肌腱移植者)。术后包扎切口腕背托固定于屈腕,屈掌指关节各 60°,指间关节伸直位。术后第 1天,…  相似文献   
6.
背景:长期以来,脊柱融合术一直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是坚强的后路固定器械和椎间融合牺牲了腰椎的活动度,并造成应力集中,往往导致固定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并且一部分相邻节段的退行性变可引起临床症状,影响预后,成为脊柱内固定术后一个潜在的长期并发症。目的:探讨WavefleX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应用WavefleX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5~72岁,平均(54.84±7.9)岁。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采用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不融合、植入WavefleX系统固定。观察手术前后简化McGill疼痛评分(SF-MPQ)、疼痛视觉类比(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整个腰椎以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范围(ROM),节段融合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17.0±1.6)个月。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60.04±7.4)min,术中出血量150~700ml,平均(300.0±813)ml。术后SF-MPQ、VAS评分、ODI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无明显减低(P〉0.05)。结论:WavefleX系统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对病变节段能提供稳定力学环境,同时保留部分活动度,利于缓解椎间盘退变,对邻近节段活动度影响不大,可能延缓邻近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钉道治疗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8月~2011年2月收治的11例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56.1岁,无重大基础病存在,经脊柱后入路椎弓根钉撑开复位,钉道采用骨水泥灌注加强。术后随访7个月~42个月,平均27月。结果 均耐受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2.7±5.3min,平均失血量为270±6.1ml,术后腰背痛明显改善,椎体高度恢复至90%左右,随访椎体高度角度丢失不明显,内固定无断裂、移位。结论 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钉道治疗伴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矫正及维持椎体复位效果好,完备的围手术期治疗、手术技巧的掌握和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41例接受一期前路手术的胸腰椎脊柱结核病例资料。其中,15例采用经胸入路(经胸组),16例采用胸腰椎侧前方入路(经胸腰组),10例采用腰椎前外侧入路(经腰组)。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血沉、C-反应蛋白、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ASIA分级、记录融合时间及Macnab优良率。[结果]经胸组、经胸腰组、经腰组三组病例手术时间分别为220.5、255、210.5 min;出血量分别为530、690、750 ml;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4、16.3、17.1 d。经胸腰组有4例出现术中胸膜破裂,1例腹膜破裂,修补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3例经胸入路、2例胸腰段侧前方入路、1例腰椎前外侧入路术后切口延迟愈合,经局部换药等对症治疗,3周后切口愈合。三组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ESR、CRP、ODI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三组病例Mac Nab满意度分别为86.7%、87.5%、90%;植骨愈合时间分别为5.4、6.9和6.3个月。[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能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熟悉解剖并充分的术前准备,避免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人胚椎间盘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人胚椎间盘细胞体外培养模型,进一步研究细胞因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例人体胚胎腰椎间盘,在改良Eagle培养基中建立椎间盘细胞模型,细胞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荧光检测细胞Ⅰ、Ⅱ型胶原的表达进行鉴定。结果椎间盘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并进行传代,细胞中Ⅰ、Ⅱ型胶原具有较高的表达,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状态。结论源自胚胎的髓核细胞于体外环境中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其表型不变,且表型与正常髓核细胞很接近。  相似文献   
10.
成人退变性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成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形态学观察,进一步研究细胞因素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取5例患椎间盘突出症并行椎间盘摘除手术的成人髓核,分离后在培养基中进行髓核细胞培养,细胞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免疫荧光检测细胞Ⅰ、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椎间盘髓核细胞可在体外培养,30d后方可进行传代,最佳的培养条件为胎牛血清/培养基体积分数为10%~20%,pH值7.0。髓核细胞中出现Ⅰ型胶原,并具有较高的表达,Ⅱ型胶原表达微弱。结论成人退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时间较长,细胞增殖能力低下,特定培养条件的摸索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