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用脑认知功能评价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12年6月,对20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的脑积水患儿于手术前和术后2、6个月进行智能评测(采用Gesell发育诊断量表,包括适应行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和个人-社会行为)及脑室额角宽度测量,进行术后疗效评价。结果术后2、6个月与术前相比智能测定有统计学差异(P〈0.01),分别有8/20和15/20患儿DQ恢复正常。术后脑室大小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发育的改善及脑认知功能的恢复对儿童脑积水三脑室底造瘘术后疗效的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14例后颅窝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病变位于小脑半球11例(左侧7例,右侧4例),小脑蚓部3例。肿瘤直径3~4.5 cm,平均3.65 cm。结果肿瘤全切1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腰椎穿刺测定脑脊液压力均<180 mm H2 O。术后14例临床症状均减轻,其中11例(11/14)颅内压增高症状消失,4例(4/5)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症状消失,2例水平眼震均减轻,3例颈部抵抗均消失,1例视物模糊症状减轻。12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9个月,头颅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视力障碍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视力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治疗的32例伴有视力障碍的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32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视力改善20例,未改善12例;肿瘤全切21例,次全切除8例,大部切除3例。术前有视神经萎缩的8例患者,术后随访6例视力无变化,2例视力恶化。小型肿瘤手术后视力改善(改善率90.0%)优于肿瘤较大者(大型及巨大型50.0%);肿瘤全切的患者视力改善(改善率81.0%)优于未行全切者(改善率27.3%)。结论手术后视力改善与术前肿瘤大小、是否全切及术前有无视神经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营养障碍的情况。方法选取经头颈部 MRI 确诊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伴或不伴脊髓空洞症状且排除颅底凹陷症的患者93例(观察组),其中伴发脊髓空洞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62例(伴脊髓空洞组),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31例(单纯组);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对照组),分别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上臂围、腰围、臀围、血红蛋白,并进行比较,再将两组按照性别分组后分别比较营养状况差异。最后将伴脊髓空洞组和单纯组进行营养状况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体质指数(BMI)、上臂围、腰围、臀围、血红蛋白水平方面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组与伴脊髓空洞组的 BMI、上臂围、腰围、臀围、血红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中 BMI、上臂围、腰围、臀围均小于同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男、女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各种指标均小于相同性别、年龄的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患者存在明显营养障碍,并且营养障碍在不同性别和是否伴有脊髓空洞上有差异。改善患者营养障碍有可能促进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22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2008年9月诊治的TCCF病例22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先行全脑血管造影,通过MagicPD导管将球囊送入瘘口,使球囊充盈闭塞瘘口。结果20例术中成功栓塞瘘口且颈内动脉通畅,2例行患侧颈内动脉闭塞。术后10d2例患者发生球囊早泄,再次行球囊栓塞治疗成功。22例患者术后眼部症状及颅内杂音均消失或减轻。结论血管内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TCCF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颅窝非囊结节型血管母细胞瘤(HB)术前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肿瘤病区自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例后颅窝非囊结节型HB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术前栓塞,栓塞后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观察栓塞后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KP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后颅窝非囊结节型HB多支血管共同参与供血,本组患者完全栓塞5例,大部分栓塞5例,部分栓塞2例。栓塞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切11例,肿瘤次全切1例。平均手术时间5.3 h,术中出血200~1500 mL,平均出血680 mL。1例患者术后后组颅神经麻痹,发生吸入性肺炎;1例出现颅内感染。术后KPS评分均≥90分,可进行正常活动。 结论术前栓塞是后颅窝非囊结节型HB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重建传导束指导高级别胶质瘤(HGG)切除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同一医疗组接受手术治疗的HG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行DTI检查分为DTI组和非DTI组,DTI组采用DTI重建传导束+传统增强核磁指导手术切除;非DTI组采用传统增强核磁指导手术切除。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肿瘤级别、切除程度、术前及出院前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组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DTI组15例,非DTI组25例。DTI组术后神经功能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非DTI组,住院天数少于非DT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切除程度、一般手术并发症、术后KPS评分上差别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TI组患者术后KP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功能较术前有所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GG患者应用DTI传导束重建技术指导手术切除,可以在保护功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术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血管畸形是在青壮年人群中造成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可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及发病原理尚不明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血管畸形中可能存在异常表达。目的:评价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畸形血管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血管生长相关因子与脑畸形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血管畸形患者与颅内出血开颅治疗患者各5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血管畸形标本和开颅治疗患者颞浅动脉标本中血管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与结论:正常颞浅动脉中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几乎不表达,畸形血管中两者高表达(P〈0.05)。结果证实,与正常血管相比,脑血管畸形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脑畸形血管患者血管组织可表达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血管畸形是在青壮年人群中造成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病因,畸形血管破裂出血可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脑血管畸形的形成及发病原理尚不明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血管畸形中可能存在异常表达。目的:评价血管生长相关因子在脑畸形血管中的表达差异,探讨血管生长相关因子与脑畸形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脑血管畸形患者与颅内出血开颅治疗患者各5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脑血管畸形标本和开颅治疗患者颞浅动脉标本中血管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与结论:正常颞浅动脉中血管生长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几乎不表达,畸形血管中两者高表达(P < 0.05)。结果证实,与正常血管相比,脑血管畸形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脑畸形血管患者血管组织可表达更多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及术后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自2018年2月至10月治疗的73例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脑内ICP监护仪探头置入术将其分为监护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监护组根据ICP值结合患者术前CT选择手术方式,术后制定甘露醇用法用量;对照组仅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术前CT决定手术方式,术后经验性使用甘露醇。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 结果监护组患者术后甘露醇使用总剂量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护组患者术后并发胃肠道出血、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气管切开、二次手术去骨瓣的发生率为21.6%,低于对照组(55.6%);监护组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概率(81.08%)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术前对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先行ICP监测,能客观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避免因术后脑水肿而激进性去骨瓣手术有意义,对患者术后加速康复和提高长期生活质量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