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8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人α1,2岩藻糖苷转移酶(HT)基因在猪动脉内皮细胞(PAEC)表达,削减异种抗原αGal的表达。方法构建pcDNA3HTcDNA重组质粒,体外培养PAEC,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HTcDNA转染PAEC,新霉素(G418)筛选具有抗性的细胞克隆,对其用PCR检测重组质粒的整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转染细胞H抗原和异种抗原αGal的表达。分别以未转染的PAEC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对照。结果重组质粒转染PAEC经筛选得到抗性细胞克隆,PCR扩增出人HT基因片段,FCM检测转染细胞H抗原表达升高,αGal表达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pcD NA3HTcDNA重组质粒,并使人HT基因在PAEC表达,抑制了αGal的合成。  相似文献   
2.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专用手术刀具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专用手术刀具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在传统电切刀的远端添加保护襻组成膀胱肿瘤切除专用手术刀具。使用该种手术刀具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48例,使用方法与普通电切刀近似。男26例,女22例。年龄23~76岁,平均43岁。肿瘤分期Tis者1例,T0~T1者47例。肿瘤分级G1~G2者36例,G3~G4者12例。瘤体直径0.5~8.0 cm。肿瘤位于膀胱顶部4例,左侧壁11例,右侧壁9例,前壁4例,后壁13例,颈部7例。肿瘤单发31例,多发17例。术后常规卡介苗膀胱灌注1年,每3个月行膀胱镜检查1次。结果48例平均手术时间(23±10)m in。术中18例(37.5%)发生闭孔神经反射,未出现膀胱穿孔病例;无瘤体后部的正常膀胱黏膜误切。46例术后随访1年,14例复发,均为远位新生膀胱肿瘤,术后3个月时发现1例,4~6个月时3例,7~9个月时6例,10~12个月时4例。结论使用该专用手术刀具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容易控制切除深度,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膀胱穿孔,并可保护大体积肿瘤后部盲区的正常黏膜以免误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4 0例 BTCC患者 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 ,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转化生长因子 (TGF) - β 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 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 82 % (33/ 4 0 ) ,D9S16 2、D16 S4 76、D9S5 4、FGA和干扰素 (IFN) - 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2 3/ 4 0 )、 4 2 % (17/ 4 0 )、 38% (15 / 4 0 )、 4 8% (19/ 4 0 )和 5 5 % (2 2 / 4 0 ) ,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差异有显著性 ,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 33例中 ,33% (11/ 33)和 4 2 % (14 / 33)分别可见 TGF- β 型受体基因和 BAX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 检测染色体微卫星的改变是 BTCC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 ,染色体微卫星改变可能是 BTCC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随机活组织检查对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影响。方法 :对 2 14例浅表性膀胱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TURBt) +多处随机活组织检查 ,活组织检查处包括膀胱左右侧壁、顶部、底部、三角区和异常黏膜。结果 :在 2 14份活组织检查标本中 ,病理检查异常的有 :移行细胞癌 11例 (5 .1% ) ,原位癌 14例 (6 .5 % ) ,鳞状化生 10例 (4 .7% ) ,膀胱炎 5 0例 (2 3.4 % ) ,不典型增生 10例 (4 .6 % )。其中 ,有 6例因膀胱活检而改变治疗方案。结论 :活组织检查有利于对肿瘤分级 ,确认高危患者 ,并为 TU RBt术后选择辅助治疗或膀胱根治切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随机活检对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的影响。方法:从2001年3月到2003年7月对184例浅表性膀胱,行214人次TURBT 多处随机活检,活检处包括膀胱左右侧壁,顶部,底部,三角区和异常黏膜,共获得214份标本。结果:在214份活检标本中,病理检查异常的有:移行细胞癌11例(5.1%),原位癌14例(6.5%),辞状化生10例(4.6%),膀胱炎50例(23.3%),不典型增生10例(4.6%)。其中,有6例因膀胱活检而改变治疗方案。结论:我们认为,活检有利于对肿瘤分级,确认高危患者,并为TUR术后选择辅助治疗或膀胱根治切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中分选CK5^+CK8^+细胞,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流式细胞术在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LNCaP中分选CK5^+CK8^+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方法检测LNCaP细胞分选的CK5^+CK8^+细胞CK5、CK8、雄激素受体(AR)和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表达,细胞迁移实验检测CK5^+CK8^+细胞迁移能力,琼脂糖凝胶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K5^+CK8^+细胞成瘤能力。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流式细胞术可以在PC3中分选出(21.3±4.6)%的CK5^+CK8^+细胞,在LNCaP中分选出(1.2±0.4)%的CK5^+CK8^+细胞。与非CK5^+CK8^+细胞相比,LNCaP中分选的CK5^+CK8^+细胞CK5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35,P<0.001),CK8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P=0.121),AR和PSA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7,3.232;P=0.016,0.037)。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得到类似结果。细胞培养7 d后,CK5^+CK8^+细胞和非CK5^+CK8^+细胞均可以在Transwell小室迁移生长,迁移细胞数分别为(60±7)个和(32±5)个,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1,P=0.004)。细胞培养14 d后,CK5^+CK8^+细胞和非CK5^+CK8^+细胞均可以在软琼脂糖凝胶中克隆性生长,阳性克隆数分别为(71±5)个和(27±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9,P<0.001)。结论人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和PC3都可以分选出CK5^+CK8^+细胞,LNCaP中CK5^+CK8^+细胞AR和PSA均有一定程度表达,迁移和成瘤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阴囊内大体积表皮样囊肿的疾病特点,提高对阴囊内大体积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阴囊内大体积表皮样囊肿患者临床资料,男,50岁,发现右侧阴囊内肿物40余年,呈进行性长大。右侧阴囊内可触及直径约为7.0cm大小椭圆形肿物,界清,质硬,触痛阴性。阴囊彩超提示右侧阴囊内有囊性肿物,大小约7.7cm×4.7cm×5.0cm,与睾丸界清。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右侧阴囊内肿物切除术。结果:术后患者预后良好。切除病变组织送病检,证实为阴囊内表皮样囊肿。结论:阴囊内表皮样囊肿是阴囊罕见的良性肿瘤,一般无明显不适,肿物可缓慢生长,目前确诊依赖于术后病检。对于阴囊内表皮样囊肿应尽早手术切除,但易复发,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在前列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TURP方法对16例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轻度升高(平均11.7 ng/ml),直肠指诊和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但PSA持续升高或者合并有明显下尿路症状,或者PSA升高却不宜活检的可疑前列腺癌病例行TURP.6例通过病理学诊断确诊前列腺癌.其中3例又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加间断抗雄激素药物治疗,2例行药物去势加抗雄激素药物治疗,1例在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结果 对6例经TURP诊断为前列腺癌的患者随访3个月~2年,全部生存.TURP使2例前列腺癌合并下尿路症状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TURP对部分前列腺癌有早期诊断作用,同时可以缓解合并的下尿路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及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0例膀胱癌患者5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同时用同样的方法检测癌组织中BAX基因和TGF-βⅡ型受体基因移码突变的情况。结果至少发生一个微卫星位点改变的阳性率为82.5%(33/40),D9S162、D16S476、D9S54、FGA和IFN-A1位点改变各自的阳性率分别为57.5%(23/40)、42.5%(17/40)、37.5%(15/40)、47.5%(19/40)和55.0%(22/40),阳性检出率与良性病变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检出率与肿瘤的分期分级无显著相关性。发生微卫星改变的33例中,42.4%(14/33)和33.3%(11/33)分别可见BAX基因和TGF-βⅡ型受体基因的移码突变。结论检测微卫星的改变是膀胱癌早期诊断、监测复发的有效手段,微卫星改变可能是膀胱癌发生过程中多基因突变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 p2 1WAF1、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 pR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 (BTCC)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和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5 7例BTCC患者癌组织中 p2 1WAF1、CyclinD1和 pRb的蛋白表达。 结果 p2 1WAF1、cyclinD1和 pR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36 .8%、4 9.1%和 4 5 .6 % ,p2 1WAF1随病理分级升高阳性率显著下降 ,cyclinD1和 pRb的表达与BT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有无转移均相关 ,p2 1WAF1与 pRb的表达呈负相关 ,cyclinD1和 pRb的表达呈正相关 ,而 p2 1WAF1与cyclinD1的表达无关。结论 p2 1WAF1/cyclinD1/ pRb通路异常与BT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p2 1WAF1的改变可能为癌变的早期事件 ,联合检测 p2 1WAF1、cyclinD1和 pRb可较准确地评价BTCC的生物学特性 ,估计预后 ,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