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核磁共振 (MRI)具有软组织对比度好及三维成像等优点 ,在妇科肿瘤诊断中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现将我院 1997年 7月至2 0 0 1年 5月 MRI检查及手术证实的 3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价 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例 35例患者 ,年龄 2 4~ 5 5岁 ,平均 41岁 ,病程 1个月~ 7a不等。多数在 0 .5 a左右 ,临床症状月经量多或周期紊乱、腹痛、腹块为主。 5例为体检发现。主要体征为子宫增大和压痛。1.2 方法 :MRI检查采用 GEVectra0 .5 TMR机行横断面及矢状…  相似文献   
2.
吕霞  郭蕾  马作平  陈加良  刘强  林浩  邓先琴 《新中医》2021,53(15):32-3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所有病例均行Siemens双源头颈CT检查,计算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并根据积分划分为0分、1~199分、200~399分、400~599分及≥600分5个等级;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8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钙化,各证型患者所占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湿蒙神证。各中医证型患者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中分布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占比较多;各中医证型颈内动脉钙化积分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积分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此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螺旋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 3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原发肿瘤螺旋CT平扫、增强及多平面重组和 3D成像资料进行研究。结果  3 3例腹膜后原发肿瘤螺旋CT定位正确 3 1例 (93 .9% ) ,区分良、恶性正确 2 7例(81.8% ) ,组织类型估计正确 11例 (3 3 .3 % )。MPR和 3D成像显示肿瘤和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及对周围器官的侵犯较直观、准确。结论 螺旋CT对腹膜后原发肿瘤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对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 ,对病理类型估计有一定限度 ,MPR和 3D成像对评价肿瘤对周围器官的侵犯及其可切除性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45例椎管肿瘤的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肿瘤中,室管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4例,神经鞘瘤10例,神经纤维瘤4例,脊膜瘤8例,转移性肿瘤9例,巨细胞瘤1例,囊肿3例。诊断定位准确率100%,定性诊断准确率95.5%,2例误诊。结论:MRI检查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排粪造影的动态采集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动态采集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透视数字成像方法,动态采集图像进行排粪造影。结果:常规照片力排相优良率仅54%,动态采集力排相优良率接近100%。常规照片与动态采集所得到的肛上距及肛直角数据有显著差别。结论:对于盆底痉挛综合症及会阴下降的诊断有积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MRI征象及诊断意义.方法对35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观察MRI对子宫肌瘤的定位及定性价值.总结其信号变化规律.结果MRI诊断子宫肌瘤正确者33例,正确率为94%.病灶检出率为92.3%(72/78).子宫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官腔变形.T1WI上大多数病灶呈中低信号.T2WI上瘤体信号低或混杂信号.增强后强化不均.结论MRI软组织对比度好,可三维成象,对子宫肌瘤的定位、定性都富有特征性,是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安全性及防范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4850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CT增强检查病人中出现的141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41例,发生率2.9%,其中轻度反应135例,中度反应4例和重度反应2例。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仍存在发生严重副反应的可能。提高警惕、准备充分、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是处理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