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观察穿刺肝内支架辅助经颈静脉途径开通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单纯颈静脉途径行分流道再通术失败的12例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患者行肝内分流道支架穿刺,辅助经颈静脉通路进行再通,观察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对12例(12/12,100%)均成功经皮经肝穿刺肝内分流道支架。于 10例(10/12,83.33%)实现分流道再通,术前门静脉压力为(29.20±2.04)cmH2O,术后为(21.70±1.70)cmH2O;对2例(2/12,16.67%)术前无症状患者未能通过分流道,予口服β受体阻滞剂降低门静脉压力治疗。术中对7例(7/12,58.33%)经肝脏穿刺道置入血管鞘,另5例(5/12,41.67%)仅以导丝穿过闭塞的分流道而未置入血管鞘。术中未发生穿刺道出血等穿刺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10例成功再通患者TIPS分流道通畅率为90%(9/10)。随访5~60个月期间无肝性脑病、肝性脊髓病或门静脉高压症状复发,无死亡。结论 对于经颈静脉通路再通失败的TIPS术后分流道闭塞患者,经肝穿刺分流道内支架可安全、有效地辅助经颈静脉途径实现再通。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Meta分析评价腔内治疗逆行撕裂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RAAD)的效果。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获得有关腔内治疗RAAD的文献。依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综合评价腔内治疗RAAD围手术期并发症、死亡率及预后。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224例RAA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治疗RAAD围手术期内漏发生率10.22%[95% CI(0.02,0.18)],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0.75%[95% CI(0.00,0.03)],围手术期死亡率1.22%[95% CI(0.00,0.03)]。随访期间6例死亡[0.60%,95% CI(0.00,0.03)],其中5例死因为非主动脉相关性;8例再次接受手术干预[0.89%,95% CI(0.00,0.03)]。结论 腔内治疗RA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27例SLE并发VTE的患者入血栓组,并募集同期27例与血栓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相匹配的不伴有VTE的SLE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单因素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相关临床危险因素(血小板计数、免疫功能、补体、合并低蛋白血症、狼疮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肾性高血压、蛋白尿、血尿等)及实验室诊断指标[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1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栓组合并低蛋白血症(70.37%)、狼疮肾炎(74.07%)、肾功能不全(70.37%)、肾病综合征(55.56%)、肾性高血压(66.67%)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3,0.000,0.000,0.027,O.029)。血栓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CRP(7.19±9.23)mg/L和D.二聚体(6.32±5.75)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4,0.000)。结论低蛋白血症、狼疮肾炎、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及肾性高血压可能是SLE合并VTE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CRP及D-二聚体可能成为SLE合并VTE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特发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提高特发性肺栓塞的诊治水平。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无获得性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33例特发性肺栓塞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特发性肺栓塞病例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年龄(57.6±14.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6.4±3.2)。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97.0%)和胸痛(30.3%)为主。实验室检查中,D-二聚体〉0.5mg/L者30例(90.9%),脑利钠肽〉150ng/L者15例(57.7%),Pa02〈75mmI-Ig者15例(51.7%)。心电图主要以V1~V4ST-T改变(60.6%)为主,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升高,血管螺旋CT及肺动脉造影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首诊误诊以急性心肌梗死及肺炎多见,误诊率达69.7%。本组病例均采用抗凝治疗,部分患者行溶栓和(或)介入治疗。结论特发性肺栓塞因缺乏易感因素而易误诊,应综合临床表现、D-二聚体及影像学检查确定疑诊患者,并尽快行肺动脉造影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本院88例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88例老年T2DM骨量减少患者作为对照A组,88例老年T2DM骨量正常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各组血清Cys-C、25(OH)D3、BGP水平、血糖指标、血脂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分析研究组血清各指标水平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BMD的相关性。研究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6个月,依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者、未发生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各指标水平及变化值,分析其对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25(OH)D3、BGP水平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Cys-C水平与BMD呈负相关,25(OH)D3、BGP水平与BMD呈正相关(P<0.05);发生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高于未发生者,25(OH)D3、BGP水平低于未发生者,各指标变化值低于未发生者(P<0.05);血清各指标变化值降低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各指标变化值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大于治疗1个月后(P<0.05)。结论 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ys-C水平升高,25(OH)D3、BGP水平降低,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