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肽酰脯氨酰异构酶(亲环素)样1(PPIL1)表达水平,及其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0例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PPIL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PPIL1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肿瘤分期较晚、分化程度较差以及有转移的病例中表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IL1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趋势一致(P0.05)。结论在肝癌组织中,PPIL1高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病例,探讨彩超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09年6月-2014年6月彩超诊断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并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63例,统计转移淋巴结纵横比<2、淋巴门结构消失、点状强回声、融合淋巴结、囊性变、血流信号、边界以及转移区域等出现的百分比,并与增生淋巴结上述特征进行对比。结果:63例病例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61例,彩超综合诊断符合率为96.8%。纵横比<2敏感度82.95%,特异度为75.26%;淋巴门结构消失敏感度75.97%,特异度为89.13%;点状强回声敏感度51.94%,特异度为96.07%;融合淋巴结敏感度27.91%,特异度为100%;囊性变敏感度34.88%,特异度为84.56%,转移淋巴结上述彩超特点与增生淋巴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转移淋巴结丰富的血流信号及边界不清则与增生淋巴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移区域在Ⅳ、Ⅲ、Ⅵ、Ⅴ区较为多见(94.5%),Ⅱ、Ⅰ区转移率相对较少(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超提示淋巴结纵横比<2、淋巴门结构消失、具有点状强回声、融合淋巴结、囊性变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均为临床常见肿瘤,但由于二者癌细胞分化起源不同,故临床上PTC并发MTC甚少[1-4]。笔者科室近期收治1例PTC并发MTC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7岁,因"体检彩超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2 d"于2014-06-05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年。病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7年前因甲状腺结节行右叶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病检为"甲状腺乳头状癌"。4年前发现右颈部数个肿物,切除较大者,病检为"甲状腺癌伴颈淋巴结转移",后其余肿物逐渐增大,伴吞咽困难、声音改变,发育未受影响。查体:咽右后壁见广基隆起,右颈下段见一肿物,大小约4 cm×2 cm,活动性差,甲状腺未及明显结节。颈部彩超、增强MR(图1)、CT(图2)提示:右叶甲状腺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手术方式治疗婴儿PattersonⅢA型先天性束带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4例PattersonⅢA型先天性束带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例,女2例,初次就诊年龄7~19 d。采用分期手术治疗一期行局部麻醉下指端分离术,手术时患儿平均年龄14.5(7~19)d;二期行全身麻醉下分指术后残端畸形整形术,同时切除四肢其余环状缩窄带,手术时患儿平均年龄10.2(8~12)个月。二期手术后平均随访21.0(15~30)个月。采用Moses等提出的标准对患手功能与患肢外形进行评估。结果4例患儿两次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患指抓握等功能与患肢外形良好,优4例,优良率100%。结论对PattersonⅢA型先天性束带综合征患儿,行分期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患手功能和患肢外观,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西省中部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否存在何种季节性,为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级预防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山西省血管外科规模较大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大医院、山西省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例,按一定的标准收集病例,统计患者的发病时间,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利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ARIMA)预测方法(自相关序列分析图),分析各组的季节性。结果综合组、大于50岁组、男性组、男性大于50岁组、女性大于50岁组均在11月份呈现发病高峰,大于50岁组在1月份和8月份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较高,男性组在6月份和8月份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也比较高,而年龄小于50岁及女性患病的季节性尚不明确。结论本研究中总体上山西省中部地区11月份是罹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月份,而中青年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病时间的季节性尚不明确。患病的周期性可能与气温、气压等改变导致机体内分泌环境、体液环境等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