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35例脑外伤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并发脑梗死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定标准,治愈17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其中死亡者均为成年人,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结论 脑外伤患者术后容易并发脑梗死.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外伤性脑疝前驱期特征性临床征象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5年238例脑疝发生前2h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点,并与同期198例未发生脑疝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疝组前驱期征象如昏迷加深、烦躁加重、尿失禁、侧脑室和外侧裂受压变窄伴脑基底池受压变窄、生命体征改变具有特征性,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脑疝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出现脑疝前驱期特征性临床征象应作为超早期开颅的重要依据,是特殊的、迫切的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比较15例行舣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手术前后的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分改善程度及长期改善效果。结果 15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12例在开启刺激器后症状即刻得到部分缓解,以不自主运动、异常姿势及躯体的扭转改善为主,其中9例在刺激1—3d后、3例刺激1,周后改善75%以上,6个月后平均改善92%;1例在2个月后开始改善,6个月后改善90%以上;2例在1个月开始出现轻微改善,6个月后改善了76%:15例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其疗效稳定,经过1—3次程控后不需经常调整刺激参数:所有患者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结论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且疗效持久、稳定,无并发症及永久性副作用。比较GPi—DBS而言,STN—DBS起效快、最件刺激化点及参数易于确定、刺激参数水平低、长期疗效稳定,可能是原发性肌张力障碍DBS治疗的理想靶点。  相似文献   
4.
横窦和窦汇的浅表解剖学标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神经外科手术准确定位横窦的下缘和窦汇确定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方法对10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逐步解剖,测量各相关解剖结构到横窦下缘的距离。结果实验所收集的数据表明在定位横窦下缘和窦汇时,上项线及枕外隆凸尖不是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而以半脊肌附着点作为浅表解剖学标志比以上项线作为浅表解剖标志更准确、可靠。本组10例标本中,无1例的半脊肌附着点超过横窦下部边界3mm,并且它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浅表解剖学标志用以定位接近中线部分的横窦。结论这些发现可以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后颅窝和颅颈接合处病变而进行的各种中线入路手术时更准确的定位横窦。  相似文献   
5.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部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 ,进而引起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属中医“肺胀”、“哮喘”、“饮症”等范畴。笔者近几年来 ,应用活血降粘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本病 5 2例 ,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 4 0例进行对比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两组 92例均为我院近 5年来的门诊和住院病人。诊断标准参照 1980年全国第 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病心力衰竭诊断标准拟定。治疗组5 2例中 ,男 2 8例 ,女 2 4例 ;年龄 4 8~ 76岁 ,平均 6 4岁 ;病程短者 5年 ,…  相似文献   
6.
喜树碱内酯环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晟  李玉艳  尤启冬 《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4):1048-1051
 目的讨论作为DNA拓扑异构酶特异性抑制刮的喜树碱在其E环(内酯环)上结构修饰,从而加强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方法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论文及专利说明书为基础,综述喜树碱类衍生物在内酯环修饰的最新成果。结果与结论为新型的DNA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的合理药物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近年来国外有关喜树碱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总结喜树碱类药物耐药作用常见的3大类机制,并从构效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喜树碱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合理药物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产物一氧化氮,具有舒张血管和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等生理作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下调、功能紊乱、一氧化氮(NO)消耗加剧,修复e NOS并促进其磷酸化有助于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新生,减轻血管痉挛,从而达到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和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慢性进展型神经白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5月24日收治的1例慢性进展型神经白塞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经过;并以neuro Beh?et's syndrome、neuro Beh?et's disease、chronic progressive,以及白塞、神经白塞、慢性进展为中英文检索词,"AND"为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和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万方数据库中慢性进展型神经白塞综合征相关临床研究和病例报告,总结其社会人口学、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原则及预后。结果共检索14篇国外文献计122例患者,结合本文病例,共纳入123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慢性进展型神经白塞综合征好发于中年男性,高峰发病年龄45~47岁,呈慢性病程;表现为共济失调、假性延髓麻痹和认知功能障碍;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为其特异性实验室指标,脑干萎缩是特征性影像学改变;治疗原则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多预后不良。结论慢性进展型神经白塞综合征是白塞综合征的少见亚型,易误诊或漏诊,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和MRI检查对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病残率和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学习《针灸临床技能实训》下篇“针灸临床诊治思维”,体会到该书有以下主要特点:突出针灸四诊特点,强调经络腧穴诊察;注重中西医结合,适应现代临床需求;旨在探讨建立针灸特色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学生形成具有针灸特色的临床诊疗思维模式。该教材突出了以实践技能为主线,以临床思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临证分析能力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