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索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NPMSCs)的提纯方法并鉴定其生物学活性。方法:收集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均为Ⅳ级),利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采用两种方法分离提纯NPMSCs,一组细胞采用贴壁法培养(贴壁组),另一组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利用NPMSCs表面阳性标志物CD73、CD90、CD105获得NPMSCs(流式组)。将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分别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CCK-8)检测增殖能力。贴壁组NPMSCs采用流式细胞分选仪在进行分选之前检测免疫表型,流式组NPMSCs在生长达80%~90%融合时进行免疫表型的检测。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观察其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观察其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成软骨能力,利用Imag J软件计算染色区域所占的面积百分比。比较两组NPMSCs在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形态学观察发现,两组NPMSCs均呈漩涡状生长,贴壁组NPMSCs可见散在的单个细胞生长;流式组NPMSCs长梭形形态更长,排列更加紧密,少见散在的单个贴壁生长细胞。流式细胞分选后所得的NPMSCs占细胞总数的(89.67±2.52)%,可以进行体外培养扩增,细胞为典型的长梭形特征,漩涡状生长,在接种后12~15d达80%~90%融合,增殖能力在接种后5~13d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流式组NPMSCs的CD73、CD90、CD105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贴壁组NPMSCs(P0.05),并且低表达CD34、CD45及HLA-DR。两种方法获得的NPMSCs均能完成三系诱导分化,流式组成骨、成脂、成软骨染色区域百分比均明显高于贴壁组(P0.05)。结论: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退变髓核组织中可获得较高纯度的NPMSCs,并能进行后续培养扩增。与贴壁法获得的NPMSCs相比,流式细胞分选的NPMSCs具有更强的增殖与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 患者,男,70岁,主诉吞咽不适感伴颈部酸痛2年,加重个月入。患者于2年前自感吞咽硬食时咽部不适,于当地医院行胃食管镜检查,未见明显阳性结果,于同期出现颈部酸痛感,偶有双侧手指指端麻木感,无明显上肢放射痛及“踩棉花感”。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比较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退变髓核细胞(NPCs),两种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髓核细胞在Tanswell 6孔板中进行非接触式共培养,与ADSCs共培养的NPCs为A组,与BMSCs共培养的NPCs为B组,以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共培养7d后,提取3组髓核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非接触式共培养7d后,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对照组分别是1.03±0.28、1.21±0.40和0.94±0.34,A组分别是3.49±0.55、3.88±2.11和2.41±0.91,B组分别是7.60±1.89、6.26±2.96和4.55±1.88。与对照组相比,A、B组髓核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显著增加(P<0.05);A、B两组间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退变髓核细胞的激活效应更强,可能更加适合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冲高速冲洗方法对于后路脊柱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或椎管狭窄而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患者80例,术中应用高压脉冲冲洗者40例(实验组),应用常规倾倒冲洗者40例(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总量、术后第二天伤口引流液内炎性因子(TNF-α,IL-1,IL-6)表达情况及术后第5天血沉及C反应蛋白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引流总量方面,高压脉冲冲洗组为(389.37&#177;109.89)ml,明显高于常规倾倒冲洗组[(275.77&#177;102.00)ml]。术后早期患者伤口引流液TNF-α,IL-1,IL-6分别为(15.06&#177;3.04)ng/L、(13.83&#177;4.13)ng/L、(12.20&#177;3.4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25.40&#177;8.45)ng/L、(22.60&#177;4.49)ng/L、(24.58&#177;7.69)ng/L],而全身炎症反应指标血沉及C反应蛋白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脉冲高压冲洗对于腰椎后路手术是一种有效的切口清理方法,且能降低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内局部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分别分离培养退变髓核细胞(NP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3种细胞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共培养前,利用PKH26对第3代退变NPCs进行染色标记,然后按1∶1的细胞比例,将NPCs分别与ADSCs和BMSCs在普通6孔板内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A组为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B组为与ADSCs共培养的NPCs;C组为与BMSCs共培养的NPCs。共培养第7天时,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然后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再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将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按分组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从退变髓核组织、骨髓组织和脂肪组织中,均成功分离培养出NPCs、BMSCs和ADSCs。待各细胞传至第3代时,成功利用PKH26对NPCs进行染色标记。按实验分组将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后第7天,成功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经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反转录并进行Real-time PCR后,获取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分别为1.03±0.04,1.05±0.07,1.04±0.17;B组分别为5.26±0.24,7.71±0.21,3.84±0.25;C组分别为9.33±0.39,11.07±0.34,5.64±0.26;B、C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C组与B组比较,各指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在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BMSCs和ADSCs对退变NPCs均具有营养激活效应;BMSCs对退变NPCs的激活效应比ADSCs更好,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比较来源于正常与退变髓核的髓核间充质干细胞(NPMSCs)的细胞代谢活性及干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收集6例非退变患者髓核组织(正常组)与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退变组),采用酶消化法分离细胞,应用标准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standard MSC culture medium)进行细胞培养并观察细胞形态。两组内各取1例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蛋白分子标记CD90、CD105、CD73、CD45、CD34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表达情况;并进行成骨、成脂及成软骨诱导分化,诱导28d后分别应用茜素红染色鉴定细胞成骨能力、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成脂能力、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细胞成软骨分化能力,并按照国际干细胞治疗协会(ISCT)提出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判定标准,对分离得到的细胞进行综合评估鉴定。采用CCK-8检测两组P2代NPMSCs的代谢活力。提取两组每例P2代细胞总RNA,行RT-PCR检测P2代细胞“干性维持”相关基因Oct4及Nanog表达情况。结果:两组P0代细胞均贴壁生长,形态学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免疫表型鉴定显示正常组和退变组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记CD90、CD105、CD73表达比例分别高达96%、98%、95%以上,两组均低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CD34、HLA-DR(均低于4%)。茜素红染色、油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证实正常组与退变组细胞均可向骨、脂肪及软骨细胞三系诱导分化。上述结果证实分离得到的细胞即NPMSCs。细胞代谢活性测定示P2代细胞在培养后5d、7d、9d、11d、13d正常组细胞活性均强于退变组,两组细胞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干性维持”相关基因Oct4及Nanog表达量分别为退变组的4.63±1.17、7.36±1.19倍,正常组均明显高于退变组(P<0.05)。结论:正常与退变髓核组织内均存在NPMSCs,但正常椎间盘来源的NPMSCs具有较强的细胞代谢活性,较”强的“干性维持”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前髓核细胞尚无特异性细胞标记,通常认为来源于髓核并表达Ⅱ型胶原、SOX-9和聚集糖胺聚糖的细胞即髓核细胞。仅以Ⅱ型胶原、SOX-9和聚集糖胺聚糖来在定义髓核细胞显然是不足的,因为上述细胞标记无法鉴别髓核细胞与软骨细胞。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精确鉴定髓核细胞在干细胞治疗椎间盘退变的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年龄65岁的严重膝关节炎患者跌倒的频率、机制、地点、跌倒时正在做的活动、受伤的情况以及测试身体状况,其次是研究年龄、性别、慢性疾病、社交活动、身体其他部位疼痛以及和生活质量相关的指标(如疼痛、僵硬、机体功能和动态稳定性)对跌倒概率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1-05—2012-05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5例重度膝关节炎患者,当面询问过去一年的跌倒史,采用SF-36简易健康调查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WOMAC评分评估术后效果,来回试验评估患者的机动性以及静态和动态稳定性。结果本研究中46例(61.3%)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过跌倒,跌倒的主要原因是被绊倒。75例的SF-36生理因素评分(34.39±6.97)分,SF-36精神因素评分(37.16±8.84)分;WOMAC总分(825.74±307.33)分,疼痛(223.10±86.43)分,僵硬(57.52±42.46)分,生理功能(538.93±257.18)分;来回试验(13.27±4.31)s。单因素分析发现,跌倒组和未跌倒组的年龄、性别、BMI、合并其他部位疼痛、合并慢性疾病、社交活动、其他部位关节置换、SF-36简易健康量表、WOMAC评分、来回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膝关节炎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较大,应尽早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治疗,以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跌倒受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