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0篇
外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著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间断压力对离体培养成骨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实验模拟骨在功能活动过程中细胞外环境压力的变化这一生理过程,给实验组离体培养成骨细胞提供间断气体压力变化(0.098MPa,15分钟加压,15分钟无压力,2周期/小时,每天加压8小时),发现成骨细胞数逐步增加,且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明显增高,均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间断加压可促进离体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3.
血液在毛细管内与大动脉内的流动速度可以相差4-5个量级,它们相应的雷诺数在Ic-’到Ic-’之间。因此研究血液流动速度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无疑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人们希望体外血栓形成与在体内形成血栓的流动条件有相似性,将体外流动速度调整到在体流动的速度,从而使其有可比性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有人将特征血栓形成时间(CTETthecharacteristicthromb。formationtime),或血栓形成时间(Thethrombusformationtime)和流动凝结时间(Theblowingclottingtime)作为人工血栓形成的检叙0指标。对于同一采血时间以后,有人在直径8.I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更多地提取X线平片中包含的骨折愈合力学信息,为临床骨折愈合治疗过程定量判断愈合程度提供有效并且简便实用的方法。方法 12只家兔胫骨中部横断造成骨折模型,并穿针进行滑动固定。利用力传感器在胫骨中部体表从前向后横向手动加载。通过安装在滑动固定器上的微位移传感器测量断端活动位移。采用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加载力值P和滑动架滑动位移ΔL关系曲线。以K=P/ΔL值代表带滑动固定器兔胫骨整体等效抗弯刚性。每周测量1次。采用经过数字化改造的手提X线机每周拍摄正、侧位X线片;在delphi软件开发环境中编写图像处理和计算程序。在X线正、侧位片灰度分析基础上,沿胫骨轴向扫描计算寻找等效最弱截面并计算其等效抗弯截面惯性矩,得到定量的抗弯刚度和断裂强度判据。结果 家兔骨折愈合拆架时间分布在29~41 d。在正侧位X线片上获得计算机模拟的等效最弱截面分界线,且得到其抗弯截面惯性矩。最弱抗弯截面惯性矩与最强抗弯截面惯性矩的比值随愈合时间逐渐升高。侧位片比值术后第1周为(0.31±0.17),第2周为(0.34±0.13),第3周为(0.43±0.20),第4周为(0.56±0.23)。正位片位片比值术后第1周为(0.40±0.19),第2周为(0.47±0.16),第3周为(0.56±0.20),第4周为(0.66±0.11)。家兔骨折胫骨在体抗弯刚性测试所得K值术前平均为(3.976± 4.986)N?μm-1,术后第1周为(0.679±1.026) N?μm-1,术后第2周为(2.115±3.233)N?μm-1,术后第3周为(3.459±4.723)N?μm-1,术后第4周为(4.788±4.831)N?μm-1。从1~4周愈合过程, X线片计算得到的最弱抗弯截面惯性矩和最强抗弯截面惯性矩的比值与K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外骨痂生长有较强规律性,并且在普通正侧位X线平片易于辨认。从骨折近端和远端分别生长的骨痂在愈合进程中逐渐合拢,最终弥合。本文所述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实际读片感觉。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建立一种客观无损伤的骨折愈合评估方法,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对48例成人新鲜骨干骨折,50例成人陈旧骨干骨折,70只家兔实验性胫骨骨折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骨痂力学强度与骨痂X线灰度呈指数相关(P〈0.05),骨痂X线灰度随骨折愈合的进程而增高,结论:骨力学强度特性与骨痂X线灰度密切相关,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疗效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仿生运动生物力学环境下关节再生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实验家兔7只,在实验家兔一侧股骨干和胫骨骨干各穿2枚直径1.5 mm 克氏针,分别安装框架平台。然后在体外通过在膝关节内、外侧分别安装模拟膝关节矢状面运动轨迹的平面四杆机构,连接股骨和胫骨上已经安装好的框架平台。在股骨髁和胫骨平台同时截骨去除关节软骨、部分软骨下骨及十字交叉韧带和半月板等结构,但不损伤肌腱起止点,保留关节囊及囊外韧带,保留髌骨和籽骨。术后家兔自然活动。在关节截骨后的愈合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片,测量关节矢状面的活动度和骨性间隙。结果 7只实验家兔中6例成功安装外置式人工关节,截骨微创骨穿针仿生运动外置式人工关节控制下自然活动。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分别为:术后第1周,极限屈曲位(144.7±15.62)°, 极限伸直位(44.2±25.77)°, 活动度(100.5±29.03)°; 术后第12周,极限屈曲位(139.4 ± 12.92)°, 极限伸直位(40.4±22.04)°,活动度(99.0±23.39)°。截骨术后第12周与截骨术后第1周相比,屈曲位、伸直位和活动度均没有显著差异。X线显示骨性关节间隙依然存在。截骨侧骨性关节间隙明显减小,由截骨术后第1周(4.03±1.84) mm 减小到第12周(2.32±1.05) mm,而对侧正常骨性关节间隙为(1.27±0.22) mm。术后16周拆除外置式人工关节,切开关节囊观察,发现新生白色软骨覆盖截骨再生表面,表面光滑,具有典型关节滑车结构,并且观察到类似韧带的纤维束从再生的股骨下端发出,终止于新生的胫骨上端。术后第25周,所有6只实验家兔截骨再生膝关节屈曲位(148.3±4.75)°,伸直位(48.30±17.57)°,活动范围(100.0±20.80)°;对侧(左侧)正常膝关节屈曲位(148.3±7.5)°,伸直位(21.6±9.09)°,活动范围(126.7±6.88)°。截骨侧、对侧骨性关节间隙分别为(1.4±0.59)、(0.92±0.35) mm。结论 外置式仿生运动人工关节为家兔膝关节再生保留了再生空间,提供了一种运动模拟环境、印证了骨折愈合过程的应力适应性。本研究结果提示仿生运动生物力学环境下,正常家兔膝关节内截骨后再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对于一个弹性元件,使其弯曲同一变形的力是不变的,去掉作用力后,弹性元件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对于活的生物体,使其弯曲同一变形的力是随时间变化的。这从人们的认识上说也是可以接受的。为了了解使生物体弯曲变形受力的变化情况,我们半年来,测量了树枝恒弯曲时受力的变化过程,下一步将测量长骨弯曲时受力的变化过程。在一活的直树枝(我们取夹竹桃为试件)上系上一应力环,使其作一恒弯曲,由应力环测量其受力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发现,树枝在弯曲后,受力很快减小,在一个小时后变化缓慢,但总的趋势是受力在减小。有…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中[4]提出的双重介质连续介质模型。将血液视为Casson流体,讨论了血液的非牛顿特性对毛细血管—组织间物质交换的影响。假设流动是一维的,且组织液不流动,得到了与Oka非牛顿流体的结果〔2〕相同的结论。此外,本文还考虑了组织液流动时此问题的解,将Oka的纯漏失量公式推广到组织液流动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9.
离体培养骨组织骨折愈合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培养骨组织骨折愈合生物力学模型的建立李可心,张碧辉,钱民全,陈楚楚,董福慧,尚天裕,贝时璋取孵育15天来亨鸡胚作供体,在无菌条件下取出鸡胚腔骨,去除两端于骺端,在骨干中段作半截断造成实验骨折,将自行设计机械加压装置之两针分别插入骨折线两端骨段,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工程材料力学中抗弯梁的力学模型,通过兔胫骨三点弯测试,获得整骨材料力学测试方法实用的力学参数。方法:采用10只正常成年大耳白兔下肢骨标本,共10对胫骨,行三点弯力学测试。作为骨的三维实体模型建立后,虚拟加载的一种实验对比模式。支承跨距为80mm。结果:得到10对正常大耳白兔胫骨抗弯力学参数。胫骨最大载荷所对应的加载点挠度平均值右侧(2.737±0.262)mm,左侧(2.739±0.233)mm;胫骨的最大载荷(代表抗弯强度)的平均值右侧(17.803±2.675)kg,左侧(18.366±2.653)kg;胫骨最大载荷前载荷-挠度曲线下面积平均值右侧(23.829±4.413)kg·mm,左侧(24.725±4.101)kg·mm;胫骨载荷 ̄挠度曲线线性部分斜率(代表抗弯刚性)平均值右侧(7.545±1.310)kg/mm,左侧(7.631±1.174)kg/mm。结论:正常家兔胫骨个体间差异较大,建议三点弯测试实验中采用双侧配对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