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治疗胰腺体尾部占位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操作技巧。方法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我院对23例胰体尾良性肿瘤病人施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男性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4岁。按Kimura法完成13例,按Warshaw法完成10例。结果全部23例无一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53 min;平均出血量245 ml;术后平均住院日7.3天;平均随访期46.3月。无一例复发。结论对胰体尾部的良性肿瘤行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后重度低钙血症(SHC)相关因素,进而建立SHC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甲状旁腺切除治疗的S H P T病例资料。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S HC的独立影响因素,确定定量因素界值。结果共收集88例病例资料,术后发生S HC46例(52.3%)。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LP、iPTH、切除的甲状旁腺数(RTPN)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TH、RTPN≥4为SHC的独立影响因素,确定的界值为年龄48岁(PPV68.8%,NPV67.5%)和iPT H 1750 pg/ml(PPV85.4%,NPV87.5%)。结论年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甲状旁腺切除数量为SHPT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后SHC的独立影响因素。选择性地对高危患者实施静脉补钙,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作为防治S HC的初步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荧光示踪法与染料法探测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有效性,为临床开展甲状腺前哨淋巴结活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0只实验兔共计60侧甲状腺,每侧甲状腺分别注射600 μmol· L-1的吲哚菁绿(ICG)和5 g· L-1的亚甲蓝0.02 mL.切除所探测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分别记录两种方法检测的淋巴结数量,比较两种方法的准确率和检出率.结果 荧光探测法和亚甲蓝染料法检出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的准确率分别为92.7%和70.8%,检出率分别为91.7%和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探测兔甲状腺前哨淋巴结方面荧光示踪法优于亚甲蓝染料法,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起始充分治疗法(IFT)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采用IFT治疗SAP患者23例。结果 22例治愈出院,1例死亡,死因为继发感染所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10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IFT治疗急性重症SAP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6至2010-05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46.9%),其中以胆汁漏(28.1%)、腹腔感染(18.8%)、胸腔积液(15.6%)、切口感染(12.5%)为主。围术期死亡3例(6%)。对13个可能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并发症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联合肝切除(P=0.017)、血管切除重建(P=0.026)、手术时间(P=0.033)、Bismuth-Corlette分型(P=0.001)、术中失血量(P=0.003)、术中输红细胞量(P=0.017)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联合肝切除(P=0.011)、手术时间(P=0.027)、术中失血量(P=0.022)是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精确评估、围术期精心管理、改进手术技术、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采取合适的手术范围,将能明显减少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胰腺假性囊肿(PPC)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2012年5月航天中心医院诊治的30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PC诊断均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血及尿淀粉酶、影像学检查,明确囊肿的部位、大小、厚度及胰管形态改变等。病例均进行多普勒超声、腹部CT检查,部分病例进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检查,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检查仅在少数怀疑有胰管狭窄而需要行内镜治疗的的病例中进行。行期待观察治疗9例,经皮穿刺外引流8例,内镜下治疗3例,手术治疗10例(外引流4例、囊肿胃吻合术2例、囊肿空肠吻合术3例、囊肿单纯切除术1例)。治愈27例,复发2例,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8例(胰瘘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切口感染4例)。结论 PPC的治疗需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系统全面的诊断,尤其针对胰管形态学改变的诊断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方法: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收治2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切开胆囊管或胆总管,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结果:26例患者均按常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例行胆囊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未放置"T"管;14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中8例未放置"T"管,行一期缝合,6例胆总管内放置"T"管,术后6~8周行纤维胆道镜检查,2例发现残余结石,并取净,4例未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再次行胆道造影后未发现结石,拔除"T"管。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有效。术中不能取净胆总管结石者,术后可通过"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取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6月至2010年5月北京航天中心医院收治的49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病例资料.分为单纯切除组、小范围切肝组与大范围切肝组,对比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检验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单纯切除组17例,小范围切肝组10例,大范围切肝组22例,各组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23.5%(4/17),30.0%(3/10)和72.7%(16/22),后者明显高于前两组(P<0.05).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2%,41.4%和21.3%,中位生存期30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切缘癌残留、淋巴结转移、T分期对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RR=3.787,95% CI 0.069~25.912)和切缘癌残留(RR=2.447,95% CI 1.508~3.971)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望获得更大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迟发性心包填塞(late cardiac tamponade,LCT)是心脏直视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早期症状隐匿、不典型,临床易延误诊断与治疗,后果严重,应充分重视。我院自1985年5月至2003年10月,心脏直视手术978例,共发生LCT7例(0.7%)。1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58岁。瓣膜置换术4例,心脏畸形矫治术3例;术前心脏功能Ⅳ级3例,Ⅲ级4例;低蛋白血症1例;术中肝素3mg/kg抗凝,每小时追加1mg/kg维持,术后用鱼精蛋白中和。全部患者缝合2/3心包,常规胸骨后心包置引流管,持续引流并计量。术后出血多者用止血敏、维生素K1、立止血、鱼精蛋白。瓣膜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