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苦杏仁甙抑制成人肾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苦杏仁甙在体外具有抑制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而肾脏移植后一定时间内的肾活检均提示有程度不同的纤维化,苦杏仁甙是否能抑制肾脏移植后的纤维化是一个有临床意义的课题.目的:观察苦杏仁甙对成人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于2003-06/2007-12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实验科完成.实验室为南京军区重点实验室.材料:苦杏仁甙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批号020903.方法:采用消化法原代培养人肾成纤维细胞,并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含25,50,80,100,200 mg/L苦杏仁甙的培养液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以不含苦杏仁甙的培养液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苦杏仁甙培养液对肾脏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分离出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显示,vimentin呈阳性表达,keramin和desmin呈阴性表达,确认为成纤维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照组肾脏成纤维细胞明显增殖.不同质量浓度苦杏仁甙组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不同质量浓度苦杏仁甙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有抑制作用,且呈一定剂量依赖性,以100 mg/L苦杏仁甙抑制作用最强.结论:苦杏仁甙能明显抑制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 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 < 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 < 0.05)。 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肾联合胰岛细胞的移植给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如何使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肾移植术后既能保证移植肾功能稳定,又能减少免疫抑制剂对糖代谢所带来的进一步损伤,从而有效控制血糖甚至逆转自身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仍是全球医疗学术难题之一。研究证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为各种类型细胞的能力(包括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及免疫调节能力。如果将三者联合移植,则可能是解决这些难题最有前途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单抗原微珠抗体检测肾移植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经验,并探讨阳性DSA的处理方法及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单抗原微珠抗体,并分析DSA与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的关系.结果 30例患者,检测样本173份,其中移植前47份,移植后126份.移植前1例出现DSA,移植后8例出现DSA,应用硼替佐米及增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应用硼替佐米治疗者1例DSA免疫荧光强度下降至阴性水平,2例下降超过50%.出现DSA时与未出现DSA时的估算肾小球滤过滤分别为(1.50±0.59) ml/s与(1.23±0.38) 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抗原微珠抗体动态检测DSA的效果好,DSA的出现影响了移植肾eGFR,应用硼替佐米治疗可使DSA免疫荧光滴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全军器官移植研究所在2002/2005进行的72例尸体肾移植的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72份,其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54份,环孢素A中毒标本18份;并取8份正常肾组织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移植肾内的表达,分析其与病理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受者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者及环孢素A中毒受者(P<0.05),且随移植肾排斥程度加重,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分级密切相关,移植肾组织内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检测对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技术分离的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采用全氟化碳液(PFC)和UW液双层冷藏胰腺,Liberase酶消化,COBE 2991型专用胰岛细胞分离机分离及连续密度梯度纯化,获取高纯度与高活性的胰岛细胞.通过上腹部小切口,胃右静脉或脐静脉插管,将经短期培养的胰岛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到11例1型糖尿病患者肝脏内.采用达利珠单抗或阿来佐单抗进行诱导,西罗莫司和他克莫司联用的方案预防排斥反应,术后观察胰岛素使用情况,监测血糖、G-肽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45个胰腺中,42个成功分离出胰岛细胞,其数量平均为28.5×104胰岛当量(IEQ)/个,纯度为95.7%,活率为93.2%,胰岛素释放试验刺激指数为2.43.11例1型糖尿病患者共行胰岛细胞移植20次,其中移植1次4例,2次5例,3次2例,每次移植胰岛细胞数平均为11 200 IEQ/kg.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6例完全撤除胰岛素,2例胰岛素用量较术前减少80%,3例减少50%.术后血糖稳定维持在正常水平,C-肽均超过0.166 nmol/L,糖化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未发生与胰岛细胞输注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新型成人胰岛细胞分离、纯化方法可靠,采用该技术分离、纯化的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穿刺活检8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移植肾在术后出现合并症时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探讨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对83例移植肾进行活组织检查,并进行病理学诊断与分类,结合移植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42例(50.6%),急性排斥反应14例(16.9%),肾小球肾炎12例(14.5%),肾小管药物中毒4例(4.8%),血管性排斥反应2例(2.4%),IgA肾病2例(2.4%),急性肾小管损伤1例,间质纤维化1例,移植肾肾梗死1例,未见排斥反应4例。急性排斥反应14例中有6例肾小管周毛细血管C4d(+),阳性率达42.8%。结论移植肾活检安全可靠,是诊断术后多种合并症的有效手段;常规活检有助于及早发现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8.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LISPOT与肾移植术后6个月肾功能相关,可能为肾移植受者远期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0.
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及其预后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肠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出率及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应用抗细胞角蛋白(CK) 和癌胚抗原(CEA) 单克隆抗体,对68 例结肠癌(Dukes′B期) 根治术后经病理常规检查为转移阴性的584 枚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结合随访资料进行临床预后分析。 结果 68 例转移阴性的584枚淋巴结中,13 例(19-1 % ,1368)29 枚(5-0 % ,29584)淋巴结中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其中11 例5 年内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55 例免疫组化检测阴性的患者仅3 例复发。免疫组化诊断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组5 年复发率分别是86-6% (1113) 和5-5% (355)。两组病人差异非常显著( P< 0-001)。 结论 应用肿瘤特异性抗体检测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有助于发现微小转移的癌细胞,对估计临床预后,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