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扩展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扩展的前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23~70岁,平均(38.4±7.7)岁。左膝7例,右膝8例。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高处坠落伤7例,平地跌倒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4 d,平均5.6 d。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示14例解剖复位,1例有3 mm的台阶。骨折愈合时间8~14周,平均9.6周。无伤口并发症、骨不愈合、钢板松动或断裂、膝关节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无腓总神经和血管损伤。在最终的随访时,膝关节伸直(2.1±2.1)°和屈曲(120.6±18.9)°。膝关节Rasmussen功能总评分25.0±2.8,优10例,良4例,可1例。结论:扩展的前外侧入路可充分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块,有利于复位,与传统的前外侧入路相比可更安全有效地偏后放置外侧支撑钢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rhTNF)对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裸鼠软骨肉瘤细胞株皮下接种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rhTNF组(n=8),rhTNF+MTX组(n=8),MTX组(n=8),空白对照组(n=6),分别注射rhTNF和(或)MTX.观察肿瘤的形成,记录肿瘤体积、瘤重,计算抑瘤率,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的组织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组织中bcl-2、bax、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rhTNF、rhTNF+MTX组肿瘤重量和体积小于MTX组、空白对照组(P<0.05),MTX组肿瘤重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hTNF、rhTNF+MTX、MTX三组肿瘤中bcl-2表达低于空白对照组、bax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rhTNF、rhTNF+MTX组中VEGF的表达低于MTX、空白对照组(P<0.05),上述指标在rhTNF、rhTNF+MTX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NF能显著抑制荷瘤小鼠体内软骨肉瘤的生长,MTX对体内软骨肉瘤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联合应用可增强rhTNF的抑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及VEGF、上调bax的表达水半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对21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行关节镜下双通道双根线固定,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7~45岁,平均29.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6 d,平均3.6 d。所有病例行关节镜探查,骨折复位,双通道双根线固定。术后3、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通过X线片检查随访患者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23个月,平均12.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骨折骨性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膝关节活动范围0°~130°,无患肢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6个月的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3.52±7.10,95.95±6.34。结论:关节镜下应用双通道双根线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可为胫骨髁间棘骨折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经皮重建钢板和经皮骶髂螺钉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58例.采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37.3±11.3)岁.采用经皮骶髂螺钉固定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39.3±10.4)岁.致伤原因:车祸伤38例,高处坠落伤17例,挤压伤3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Majeed功能评价、术后并发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3个月.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X线暴露次数、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Majeed功能评价:经皮重建钢板组优9例,良16例,可4例,优良率为86.1%;经皮骶髂螺钉组优10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经皮重建钢板和经皮骶髂螺钉两种内固定方法 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疗效相当,但经皮重建钢板较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无神经及血管损伤风险,且术中透视少.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椎管减压加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我们自1996年5月-2000年12月用AF系统加选择性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83例,其中54例获得随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21~62岁,平均38岁。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1例,车祸伤8例,压伤4例,其他伤1例。骨折部位:T_(11)12例,T_(12)18例,L_1 21例,L_2 7例,L_3 4例,L_4 1例,1例为L_1、L_3骨折。骨折类型按Denis分型:爆裂性骨折38例,骨折脱位9例,压缩型6例,安全带型1例。椎管狭窄程度按Wolter分型:指数1为18例,指数2为25例,指数3为11例。脊髓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A级为6例,B级为12例,C级为15例,D级为11例,E级为10例。外伤至手术时间为6 h~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经椎板间隙撑开潜行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式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椎板间隙撑开潜行减压术,治疗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疗效。结果 80例患者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9个月。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达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经椎板间隙撑开潜行减压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能更有效减少创伤,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为脊柱骨折的好发部位,下腰椎骨折相对发生较少,在所有脊柱骨折中仅占4%,相关的临床报道非常少见。我们自2000年1月至2007年4月,我们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eneral spine system,GSS)旧。治疗不稳定下腰椎骨折22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孤立性骶骨"U"型骨折合并马尾神经损伤在临床上十分罕见,目前国内仅报道一例[1].我们科收治此类型损伤2例,行后路椎板减压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历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后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1月经后内侧入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21~70岁,平均40.1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10例,平地跌伤5例,运动伤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2~16d.骨折CT分型:后内侧劈裂骨折11例,后内侧劈裂及后外侧塌陷骨折25例.术前评估包括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内侧入路治疗. 结果 36例均获随访12~32个月,平均17.5个月.无切口感染和皮肤坏死,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无骨不愈合,无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和骨折再移位.1例术后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经甲钴胺营养神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完全恢复.后内侧骨折均达解剖复位.术后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价:优21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4%. 结论 后内侧入路具有显露直接、充分,软组织损伤少,不涉及重要血管神经等优点,是治疗胫骨平台后内侧劈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选择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的内固定方法,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3年6月-2008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后环损伤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0~69岁,平均39.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高处坠落伤12例,挤压伤5例.骨盆后环损伤情况:髂骨后部纵向骨折7例;不稳定骶骨骨折27例,按Denis分型标准:Ⅰ区14例,Ⅱ区11例,Ⅲ区2例;不稳定骶髂关节脱位19例,其中伴髂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7例,经耳状关节与韧带的骶髂关节脱位2例,伴骶骨翼骨折的骶髂关节脱位10例.外伤至手术时间3~28 d,平均6.7 d.采用前侧重建钢板固定7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26例,经皮后方跨骶骨重建钢板内固定20例.结果 本组53例均获12~3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无切口感染、术中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无骨不愈合或明显双下肢不等长.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功能恢复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19例,良27例,可7例,优良率为87%.5例骶丛损伤患者鞍区感觉减退或膀胱排尿困难的症状均基本消失,2例骶从损伤患者遗留会阴部麻木和足下垂. 结论 手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应根据骨折的类型、内固定技术的适用范围、手术者的经验、设备条件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