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1.
穿针滑动固定家兔胫骨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断端位移测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钟红刚  赵宏普  宋跃  赵勇  孟和 《中国骨伤》2001,14(10):604-605
目的研究骨折愈合过程中断端微动.方法采用穿针滑动固定家兔胫骨实验性骨折治疗动物模型,手术截骨造成横断骨折,骨折线位于胫骨中部,采用自制滑动固定器4针固定,针径1.5mm;采用霍尔元件磁场传感器测量位移.结果术后1天断端最大位移278±122微米,2周时为190±91微米,3周时为70±35微米,4周时为54±25微米.结论所采用的骨折治疗模型具有对骨折断端生物力学环境的测控能力,骨折断端微动的大小能反映骨折愈合的早期进程.  相似文献   
2.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 [A]邓迎生等.(6):378艾建平等.(10):617丁喜山等.(9):518安荣泽等.(1):26董恩霞等.(6):363 [B]董福慧·(3):183白孟海等.(2):65董福慧.(2):117白少英等.(6):349董福慧.(4):244包倪荣等.(1):59董福慧.(5):308鲍树仁,(5):3 13董根生等.(10):613 [e」董文林等·(10):618蔡华安等.(6):351杜成林等.(1):36蔡建春等.(5):297杜协彬等.(5):262蔡贤华等.(l):14[F〕曹斌等.(9):516范里等.(11):658常浩胜等.(12):761范少地等.(7):434常彦海等.(9):530方泽强等.(11):664陈栋等.(12):705冯伟等.(20):550陈功亭等.(11):685冯旭…  相似文献   
3.
钻孔法制造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损伤量、愈合时间和愈合方式的差异,为探索建立新型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锯开组和钻孔组3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两组动物经麻醉后,钻孔组用低速骨钻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钻约1mm的圆孔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但不可钻通对侧皮质(此方法为钻孔法);锯开组用骨锯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锯约3mm左右的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此方法为钻开法)。术后2周和4周两个时间点每组取10只动物,检测大鼠胫骨的骨密度、骨灰重、拍摄胫骨X线片并进行胫骨病理切片观察,检测术后2周时骨Ca、P含量。结果:造模后2周,钻孔组和锯开组的骨密度,骨灰重,骨Ca、P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钻孔组和锯开组胫骨X线片可见骨折线模糊,病变端密度增高,骨痂形成。钻孔组和锯开组病理切片中均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造模后4周时,钻孔组、锯开组与正常组相比骨密度、骨灰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锯开组胫骨X线片中骨痂较钻孔组明显。钻孔组和锯开组动物胫骨病理切片示骨小梁粗大,并逐步融合成板状骨,锯开组动物骨痂处较钻孔组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钻孔法和锯开法均可建立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模型,并且在损伤量接近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愈合时间和方式相近。钻孔法操作相对简单规范,损伤量较易控制,并且较少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不愈合。  相似文献   
4.
赵宏普 《中国骨伤》2004,17(12):778-780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B]包承群等.(8):484卜丽莎等.(8):449[C]蔡斌等.(9):572蔡福金等.(7):405曹国平等.(12):738曹扬.(9):533曹志洪等.(6):360常祺等.(8):471陈保国等.(2):101陈财宝等.(12):756陈昌文.(4):243陈二民等.(11):658陈戈等.(8):497陈根强等.(8):452陈公林等.(2):99陈功亭等.(7):417陈光松等.(7):440陈家骅等.(1):25陈建鸿等.(5):283陈建良等.(6):383陈锦平等.(1):53陈锦平等.(12):765陈立民等.(10):580陈丽清.(7):413陈民等.(9):538陈明等.(10):596陈述祥等.(3):154陈述祥等.(4):218陈伟.(1):12陈伟等.(6):379陈卫衡等.(7…  相似文献   
5.
光导纤维法对家兔胫骨骨折端间隙的活体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观察了夹板和髓内针固定条件下家兔胫骨骨折端间隙在骨折愈合过程的变化。通过光导纤维法观察和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测量,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结果显示骨折端间隙均值随骨折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骨折端活动变化趋势与骨折后时间和肢体负重功能密切相关(P<0.01)。X线片显示6周时均有桥梁外骨痂桥架于骨折端而愈合。研究结果揭示实验性家兔胫骨骨折端纵轴位移在0.33±0.17~0.95±0.43mm范围内对骨折愈合有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极半髋置换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双极半髋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30例患者27例获得随访,术后患者优良率达86%。结论双极半髋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近期疗效上固定牢固,能早期下床活动,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B]白玉等 .(2 ) :1 1 1包茂德等 .(7) :438毕曙光等 .(3) :1 75布和巴雅尔等 .(3) :1 90[C]蔡水奇 .(6) :370蔡贤华等 .(1 1 ) :659 661曹明祥 .(4) :2 52曹永旭 .(2 ) :1 1 2 1 1 3曹月龙等 .(1 0 ) :597 598昌耘冰等 .(1 ) :9 1 1常苏玲 .(3) :1 86 1 87晁民等 .(8) :453陈爱妹等 .(4) :2 4 9陈波等 .(1 ) :59陈传桐等 .(4) :2 53陈功亭等 .(7) :444 445陈光磊等 .(1 1 ) :643 645陈建良等 .(2 ) :89陈谏 .(1 1 ) :694陈今尧等 .(2 ) :1 0 1陈锦平等 .(7) :40 5 40 7陈俊麒等 .(6) :356 357陈良等 .(7) :398…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极半髋置换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双极半髋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30例患者27例获得随访,术后患者优良率达86%。结论双极半髋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近期疗效上固定牢固,能早期下床活动,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