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癌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 NG)是很常见的甲状腺肿,甲状腺癌(qhyroid carcinomaTC)近年来呈增高趋势,在NG中发生率尤高,不少文献报道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有癌变,故应加深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认识,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经手术治疗的40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病例中17例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两者并存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时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床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术中胆囊静脉血管出血1例,肝脏实质损伤出血3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4例,胆囊动脉后支出血1例.采用电凝止血、止血纱布压迫、生物蛋白胶创面涂抹及镜下缝扎等止血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1例肝中静脉属支出血难以控制,直接中转开腹,止血成功.术后均放置肝下引流管1~2 d,术后无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床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针对不同的胆囊床出血原因,及时有效地酌情处理对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欧洲营养不良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在基层医院住院病人中进行营养不良风险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共调查799例住院病人,对符合NRS2002评定标准的病人于入院当天进行评分,NRS评分≥3分判定为有营养不良风险;对不符合NRS2002评定标准的病人,于入院第2天检测血清ALB,ALB<35 g/L者,判定为营养不良。结果:697例住院病人行NRS评分,体质指数<18.5者159例(22.8%),NRS评分≥3分者240例(34.4%);因不符合NRS评定标准未行NRS评分者102例,不符合NRS评定标准的原因包括不能站立者66例(64.7%),伴大量胸、腹水者17例(16.7%),不能站立合并胸、腹水者11例(10.8%),神志不清者8例(7.8%),均行ALB检测,ALB<35 g/L者31例(30.4%)。结论:NRS2002应用于基层医院住院病人营养不良风险的筛查是可行的,对于不符合NRS评定标准的病人,也可用血清ALB来评定营养不良风险。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尽管随着技术的成熟,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已有下降,但至今仍是尚未解决的外科问题,在美国,胆管损伤在消化外科中是引起法律诉讼的最常见原因[1].目前文献报道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5%~0.72%[2,3],其中"胆道错认损伤"是导致严重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安全辨认结构"法解剖胆囊三角,连续施行LC 1526例未发生一例胆道错认损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免气腹和气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免气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住院号单双号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CO2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分析应用效果及手术安全性。结果 2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0%;2组患者手术情况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开始30 min比术前CRP、IL-1、Pet CO2水平明显增高(P<0.05),TNF-α、CVP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30 min相比于术前除CRP水平明显增高(P<0.05),其余指标均未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5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35.00%(χ2=4.0729,P=0.0436)。结论免气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实用的微创手术方法,是对气腹腹腔镜手术有益的完善和补充,可以消除气腹对患者和操作的不利影响,扩展了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无张力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1例腹股沟疝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69例行传统手术方式修补(传统组),42例行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无张力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因疼痛使用止痛药物及术后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无张力组均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及疗效佳等优点,是理想、安全的疝修补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为137例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67例(一期组),留置T管引流70例(T管组),对比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一期组与T管组手术时间[(79±10)min vs.(92±12)min]、术后住院时间[(4.9±1.0)d vs.(7.1±1.4)d]、胆漏发生率(7 vs.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及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B超、CT检查均未发现胆漏、胆管狭窄及结石复发。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选择性行胆总管一期缝合,避免了T管留置引起的一系列弊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其主要风险为胆漏,但胆漏多为短期漏,通过引流可自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顺逆结合法与顺行法腹腔镜胆囊床剥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7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297例)与B组(278例),分别使用顺逆结合法与顺行法完成腹腔镜胆囊床剥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B组胆囊床剥离时间分别为(10.0±3.7)min和(13.0±3.9)min(P<0.05),出血量≥5ml分别为33例和85例(P<0.05),胆囊破裂分别为3例和10例(P<0.05),术后胆囊窝积液分别为5例和19例(尸<0.05),中转开腹率分别为3.70%(11/297)和3.96%(11/278)(P>0.05),两组均无胆管损伤及胆漏发生,A组发生术后腹腔积液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 顺逆结合法腹腔镜胆囊床剥离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医源性胆囊破裂及术后胆囊窝积液,并更易掌握.  相似文献   
9.
胆道手术患者胆汁培养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胆道疾病患者胆汁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留取2008年12月-2010年2月医院肝胆外科施行胆道手术的487例患者的术中胆汁,其中胆囊胆汁426例,胆管胆汁61例,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87例胆汁标本中,胆汁培养阳性122例,阳性率25.1%,胆管胆汁阳性38例,阳性率62.3%,胆囊胆汁阳性84例,阳性率19.7%,胆管胆汁阳性率高于胆囊胆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出革兰阴性菌92株,占68.1%,革兰阳性菌43株,占31.9%,前6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4株)、肠球菌属(28株)、阴沟肠杆菌(18株)、克雷伯菌属(15株)、葡萄球菌属(14株)、假单胞菌属(11株);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最低的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的为氨苄西林(81.2%),阿米卡星的总耐药率为7.6%,其他耐药率较低的依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及头孢噻肟,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均>50.0%,喹诺酮类耐药率<50.0%;对肠球菌属耐药率最低的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7.1%),其次为利奈唑胺及环丙沙星(10.7%),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为78.6%,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莫西沙星耐药率0。结论该院胆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治疗胆道感染首选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低的广谱抗菌药物,对重症患者建议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必要时可加用抗革兰阳性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尽管随着技术的成熟,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已有下降,但至今仍是尚未解决的外科问题,在美国,胆管损伤在消化外科中是引起法律诉讼的最常见原因[1].目前文献报道胆管损伤发生率为0.5%~0.72%[2,3],其中"胆道错认损伤"是导致严重胆管损伤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应用"安全辨认结构"法解剖胆囊三角,连续施行LC 1526例未发生一例胆道错认损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