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血清和尿液标本中巨细胞病毒(CMV)DNA的检测对肾移植受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74例临床肾移植受者血清与尿液中巨细胞病毒DNA载量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4例受者中尿液标本CMV-DNA阳性率(16.1%)明显高于血清(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尿液标本灵敏度明显高于血清标本。结论临床选择CMV的送检样本类型对提高其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能较大地提高肾移植受者CMV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中药桃胶对Ⅱ度烧伤暴露创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桃胶溶液对Ⅱ度烧伤暴露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将120例Ⅱ度烧伤患者(共有254个易于暴露的烧伤创面),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药桃胶涂膜溶液。对照组使用MEBO。观察2组用药后患者的疼痛反应、创面愈合情况,对比浅Ⅱ度创面用药后7d,深Ⅱ度创面用药后18d的创面愈合率以及创面愈合时间,观察创面感染情况以及中药桃胶溶液对全身情况的影响。结果桃胶治疗组用药后创面迅速结痂成膜,渗出液明显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未出现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创周炎性反应发生及程度低于对照组,细菌学调查结果表明在用药过程中治疗组其抗茵作用优于对照组。在浅Ⅱ度烧伤和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上,治疗组比对照组提前3d-5d,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桃胶溶液对Ⅱ度烧伤创面具有明显保护作用,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可明显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糖元合成激酶(GSK-3β)在抗体介导的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active antibody-mediated reiection,ABMR)患者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探讨二者在移植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EMT)中的作用。方法:38例移植肾穿刺标本经病理明确诊断为ABMR,按Banff 2009标准将其按间质纤维化/小管萎缩(IF/TA)程度Ⅰ、Ⅱ、Ⅲ级分为C1(n=12)、C2(n=14)、C3(n=12)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移植肾组织中p-Akt、GSK-3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整合素连接激酶ILK、上皮细胞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各组中的表达面积,线性相关分别分析p-Akt、GSK-3β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整合素连接激酶ILK、E-cadherin和α-SMA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IF/TA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9例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结果:ABMR患者移植肾组织中p-AKt、GSK-3β、TGF-β_1、ILK和α-SMA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P <0. 001),并随(IF/TA)病理分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E-钙黏蛋白在ABMR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减少(P <0. 001),组间呈递减趋势,移植肾组织中P-akt的表达与TGF-β_1、ILK和α-SMA呈正相关(r分别为0. 912、0. 871和0. 878,P <0. 001),而与E-cadher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 849,P <0. 001);GSK-3β的表达与TGF-β_1、ILK、p-Akt和α-SMA呈正相关(r分别为0. 874、0. 793、0. 828、0. 781,P <0. 001),与E-cadher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r=-0. 781,P <0. 001)。p-Akt、GSK-3β、ILK、TGF-β_1和α-SMA的表达均与移植IF/TA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 943、0. 863、0. 907、0. 964和0. 926,P <0. 001);而E-cadherin的表达与移植肾IF/TA程度成负相关(r=-0. 859,P <0. 001)。结论:P-Akt、GSK-3β作为TGF-β_1及ILK的重要下游细胞因子可能介导了ABMR所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的发生、发展,p-Akt和GSK-3β在ABMR所致移植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ABO血型不相合肾移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移植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实施的8例DCD供肾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6~54岁,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4例,二次肾移植2例,供受者Rh(D)血型均为阴性。根据受者初始血型抗体效价及术前PRA抗体水平制定个体化预处理方案。术后常规监测受者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重点监测尿量、肾功能、凝血状态和血型抗体水平,PRA阳性受者注意监测供者特异性抗体水平。 结果8例受者经个体化预处理后肾移植手术当天血型抗体IgG效价水平均≤1∶16。术后2周内7例受者血型抗体无反弹。截至2018年6月,8例受者平均随访时间6~18个月。病例1于术后第2周发生体液性排斥反应,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恢复。病例2术后2 h出现膀胱出血,持续膀胱冲洗保守治疗后止血,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病例3术后第5个月并发严重肺部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失败后并发呼吸衰竭死亡。病例6术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予血液透析处理后恢复。病例7术后尿量少,术后第4天出现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移植肾侧),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及溶栓抗凝治疗,效果欠佳,移植肾失功后恢复血液透析治疗。病例8术后第2个月并发药物性糖尿病,目前血糖控制较好。其余2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 结论根据受者初始血型抗体效价及PRA水平进行个体化预处理,可安全、有效地实施DCD供肾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  相似文献   
5.
赖柳生  陈文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695-1697
目的总结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症状不典型,需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随访28个月,定期监测24 h尿香草扁桃酸(VMA)正常,无肿瘤复发。结论 B超、CT、MRI及131间位碘苄胍(131I-MIB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PETCT)、血尿VMA等对诊断膀胱嗜铬细胞瘤均有较高的价值,但对无功能性膀胱嗜铬细胞瘤存在局限,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