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智  毕军花  蔡小利  李刚  朱明海 《海南医学》2016,(11):1805-1808
目的:观察“S”形截骨术在肢体延长中的应用疗效及常见并发症。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行肢体延长术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观察组采取“S”形截骨术,对照组采取横行截骨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情况(延长长度、延长幅度、牵伸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轴线偏移、疤痕挛缩、延迟愈合、筋膜室综合征、关节僵硬、针道感染)。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延长长度与延长幅度分别为(7.8±1.3) cm、(21.8±3.3)%,对照组患者分别为(8.2±1.6) cm、(22.1±4.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牵拉时间为(111.4±20.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0.2±2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外固定时间、骨愈合时间及骨愈合指数分别为(158.3±30.4) d、(347.5±46.1) d、(46.6±5.1) d/cm,均低于对照组(179.1±38.8) d、(379.4±43.9) d、(59.8±20.1) d/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7/40),低于对照组的38.5%(1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形截骨术进行肢体延长在取得满意肢体延长幅度基础上还可缩短牵拉时间、加快骨愈合速度,骨愈合指数低、术后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冠脉宁联合常规治疗对冠心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3年第2期)、EMBase、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创建至2013年3月)关于冠脉宁联合常规治疗对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2名数据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试验,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提取资料,用RevMan 5.1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包括72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冠脉宁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RR=5.87,95%CI(3.45,9.99),P〈0.00001];冠脉宁组心电图改善率优于常规治疗组[RR=2,95%CI(1.33,3.02),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冠脉宁联合常规治疗对冠心病有效,安全性好。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统一,本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摘要:临床药师参与1例罕见的CYP2C19快代谢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救治,对治疗过程中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艾司奥美拉唑调整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本案例为临床治疗难治性肺曲霉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松懈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松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月、6月及12月膝关节被动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膝关节功能及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及平衡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中药熏蒸结合手法松懈治疗效果理想,能改善患者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5.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小利 《中医正骨》2005,17(6):45-45
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多因伤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治,数月或数年后因肘关节功能不佳或肘部畸形而进一步就诊,自2001年3月~2004年8月,作者共收治此类患儿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垂直距骨(congenital vertical talus,CVT)微创松解复位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手术由作者用同一种术式完成。先取跟腱止点上内侧小纵切口,松解跟腱、踝关节后关节囊、距下关节囊后部。再取距骨头内侧纵切口,钝性松解距舟关节、距下前关节。视情况于足外侧跟骰关节作第3个小纵切口,松解距下关节。松解完成后,从距骨体后方沿距骨轴穿1枚克氏针向前,距舟关节复位后由足背穿出。为保持距舟、距跟关节的稳定,经足底由跟骨向距骨交叉穿2枚克氏针。[结果]随访时间17—36个月,平均时间28个月,随访结果用Adelaar及Kodro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足,良5足,可2足,差0足。随访末期遗留的畸形,如足跟外翻、前足外展1足,前足旋前1足。随访末期前后位距跟角、前后位距骨第1跖骨角、侧位跟距角、侧位距骨与第1跖骨角基本正常。[结论]手术复位是治疗CVT的唯一方法,早期微创松解术是婴幼儿患者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象髋脱位一样可有臀纹不对称、下肢缩短、Allis征阳性等体征。X线片显示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近端上移,股骨颈干角不易测量,容易误诊为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本文旨在分析探讨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原因。[方法]作者在为54例73髋先天性髋脱位患儿实施诊疗中,由于体格、影像检查时的疏忽,导致6例6髋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误诊为髋脱位,并按照髋脱位进行保守治疗。因治疗效果欠佳,经再次认真体格检查、仔细阅读影像资料、注重保守治疗效果等综合分析之后,发现该6例6髋患儿确系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而非髋关节脱位。[结果]总结出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有如下特点:股骨大转子肥大上移;股骨颈短宽低平;髋关节内侧间隙增宽;股骨颈与股骨小转子重叠;髋臼指数基本正常;Shenton线连续性尚好;股骨头骺角增大;股骨头骨化中心出现晚,发育差。多合并短股骨、股骨弯曲、锁颅骨发育不全、马蹄足等畸形。[结论]股骨头二次骨化中心在出生后6~9个月时才出现,此前判断其是髋脱位或是髋内翻,确实困难。只有正确了解婴儿型髋内翻的临床与X线表现特征,才能正确早期诊断先天性婴儿型髋内翻,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干扰素雾化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14年第2期)、MEDLLNE、EMBase、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各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创建至2014年2月)关于干扰素雾化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数据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试验,并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提取资料;用Rev Man5.1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篇随机对照实验,包括2076名患者。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扰素雾化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治疗组〔RR=6.04,95%CI(4.36,8.37),P〈0.00001〕,干扰素雾化组退热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MD=-1.30,95%CI(-1.80,-0.80),P〈0.00001〕,干扰素雾化组疱疹消失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MD=-1.77,95%CI(-2.19,-1.36),P〈0.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现有临床证据,干扰素雾化联合常规治疗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有效,安全性好。但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统一,本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对多重耐药大肠杆菌抑制作用较好的中药,进行组方,研发新药,探讨中药提取物或中药制剂对防治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疾病的效果。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不同来源的大肠杆菌对13种抗生素类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多重耐药菌株;采用牛津杯法测定45味中药提取液对多重耐药菌的抑菌圈直径,筛选出表现为高敏的中药;采用二倍稀释法确定10味高敏中药的最小抑菌浓度,评估不同中药对多重耐药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筛选出耐药率高于70%的多重耐药菌株7株,其中猪源3株、羊源1株、鹅源3株;多重耐药菌株对28味中药表现为不敏感,对7味中药表现为中敏,对10味中药表现为高敏;抑菌效果最好的3味中药依次是博落回、黄连和水杨梅。结论:不同中药对同一多重耐药菌株抑制效果不同,一些中药对多重耐药菌可以起到较好的体外抑制效果,为研制临床上耐药性疾病防治的新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和认识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方法] 31例患者经体格检查,可见平足外翻,内侧纵弓塌陷,不伴有仰趾畸形,而且无肌腱挛缩,无畸形僵硬,被动手法可以恢复正常足弓.足部X线正位片显示距骨轴心线向内倾斜,与第1跖骨相交成角;侧位片距舟关节(半)脱位,距骨-第1跖骨轴线失常;最大跖屈内翻侧位片距骨-第1跖骨轴线恢复正常,均明确诊断为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其中27例采用手法反向牵拉板正,4例手法无效而采用手术切开复位,31例均穿戴特制矫形靴或矫形足托(垫)治疗.[结果] 31例患者均获得痊愈,随访1~2年,平均10个月.随访末期足外形均恢复良好,跟骨无外翻,内侧纵弓恢复.踝足趾功能无障碍,足内外翻肌力平衡,步态稳定,单足负重站立无足外翻.足X线正位片距骨-第1跖骨轴角正常者26例,≤10°者5例.Kite角正常者29例,小于20°者2例.侧位片距舟关节对应良好者31例,距跟角小于25°者6例.[结论] 婴幼儿先天性斜形距骨患者经手法或手术治疗,可以获得痊愈,本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