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ת���Ըΰ�116��������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116例转移性肝癌施行手术切除的情况,比较施行同期手术组与非同期手术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4.1%、39.7%、23.3%,其中同期手术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3%、41.7%、21.7%。非同期手术组分别为75.0%、37.5%、25.0%,两组1、3、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转移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无水乙醇与聚桂醇注射液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单纯性肝囊肿患者275例,其中注射无水乙醇治疗131例共147个囊肿(乙醇治疗组);注射聚桂醇注射液144例共151个囊肿(聚桂醇治疗组)。两组均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囊内注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肝区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5.2%(33/131)、6.9%(10/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穿刺治疗中针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5%(15/131)、2.8%(4/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穿刺治疗中囊内出血发生率3.1%(4/131)、4.2%(6/1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以上,乙醇治疗组、聚桂醇治疗组治愈率分别为78.9%(116/147)、77.5%(117/1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出现肝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聚桂醇注射液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疗效与无水乙醇相同,但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后者,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硬化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腹腔内恶性淋巴瘤的病因、诊治方法。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腹腔内恶性淋巴瘤 18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5例原发性腹腔内恶性淋巴瘤 ,其中原发于胃的恶性淋巴瘤 5 6例 ,误诊 2 7例 ,手术切除 38例 ;原发于肠的恶性淋巴瘤 79例 ,误诊 39例 ,手术切除 6 3例。原发于脾脏的恶性淋巴瘤 30例、肝脏 6例 ,均误诊。原发于腹膜后间隙的肾上腺恶性淋巴瘤 9例、腹主动脉旁深部淋巴结 5例。结论 腹腔内恶性淋巴瘤误诊率高 ,综合治疗效果较单一治疗好。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临床上往往缺乏特征性的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困难,漏诊和误断率高[1].本文同顾性分析本院从1997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2例腹膜后十二指肠破裂,男8例,女4例;年龄20~62岁,中位年龄39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探讨其实用性、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165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行对比分析,比较三种不同胰肠吻合方法对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总胰瘘发生率13.9%.端端或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组(A组)、端侧黏膜-黏膜胰管空肠吻合组(B组)和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缝合吻合组(C组)的胰瘘发生率分别是23.1%(12/52)、18.8%(9/48)和3.1%(2/65).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血浆管引流量上优于A、B两组(P<0.05),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并发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式胰管-空肠端侧连续吻合术能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胰瘘发生率.该术式安全、实用、便捷,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99yc^m-MDP骨显像半定量分析在骨质疏松疗效早期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骨质疏松妇女,年龄50—72岁。阿仑膦酸钠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99yc^m-MDP全身骨显像和骨密度值测量,利用感兴区(ROI)技术获取骨显像的L1~L4和股骨颈ROI比值并与治疗前进行对比,进行骨代谢骨质半定量分析。结果骨质疏松患者阿仑膦酸钠治疗后3个月骨密度显示,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值均高于治疗前,且L3和L4骨密度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骨显像显示,L2~L4及股骨颈ROI比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yc^m-MDP骨显像半定量分析能准确反映骨质疏松治疗后骨代谢的早期变化,对治疗效果监测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技术对胸腔镜手术的增益价值。方法收集行胸腔镜手术切除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共92例,其中术前行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者37例,未行定位者55例。回顾性分析术前钩丝定位对胸腔镜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影响,并对其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成功率100.0%,定位操作时间平均(11.5±7.2)min,并发气胸及出血发生率为56.8%(21/37)。钩丝定位后胸腔镜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为5.4%(2/37),平均手术时间为(21.7±8.0)min,平均住院时间为(9.5±3.5)天。未定位直接行胸镜手术,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为29.1%(16/55)、平均手术时间(45.9±10.4)min,平均住院时间为(14.1±4.5)天。分别进行X。检验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三维CT引导下钩丝定位技术安全、准确,降低了转为开胸手术的几率,缩短了胸腔镜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对于孤立性肺结节胸腔镜手术具有很好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8.
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附20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转移性肝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7 年来收治的208 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切除性手术组(116 例)与非切除性手术组(92 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23.1%和13.0%。切除性手术组患者1、3、5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1%、39.7%和23.3%,非切除性手术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33.7%、2.2%和0,前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后者(P<0.05)。结论 切除性手术是转移性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法,能耐受切除者应力争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72岁。因体检发现胰腺肿块入院。自觉无明显不适。查体: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腹部无压痛,未及肿块。实验室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CEA阴性,CA19.9升高为83.07u/ml。  相似文献   
10.
安宁  王俭  杨训  黄锐  董科 《四川医学》2012,33(12):2101-2103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技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2012年4月147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完成LC 1435例,4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2.9%,其中胆囊三角致密粘连27例,胆囊结肠内瘘3例,胆囊十二指肠内瘘2例,mirizzi综合征5例,术中出血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治愈率100%。结论严格按照腹腔镜手术基本原则,掌握如下手术技巧:①发病后72h手术;②采用4孔法并使胆囊周围组织形成张力游离胆囊;③采用多种措施提高胆囊三角的处理质量;④游离胆囊时宁浅勿深。急性胆囊炎行LC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