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 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且由同一手术团队治疗的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共400例,均采用腹腔镜手术,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应用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208例,对照组应用大圆针及Endoclose腹壁缝合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92例。回顾分析2组不同方法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2组患儿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住院费用[单侧:(6.29±0.32)千元比(7.40±0.53)千元,双侧(8.85±0.65)千元比(9.60±0.38)千元]、是否需要增加辅助钳(106/208比48/192)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下大圆针体外二次缝合法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操作简单、方便;无需"疝针"或腹壁缝合器即能完成手术,费用更低;而且该技术微创、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下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联合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7月,安徽阜阳疝病专科医院利用硬膜外穿刺针在单孔腹腔镜下治疗腹股沟疝682例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682例患儿手术均在单孔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精索血管或输精管损伤。手术时间:单侧5~12 min,平均8.5 min;双侧10~24 min,平均17 min。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75例(13.09%)。术中出血量为0.5~2 ml,平均1 ml。患儿麻醉完全清醒后恢复饮食,并可下床活动。所有患儿均在术后次日上午办理出院。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并发症及复发病例。 结论应用硬膜外穿刺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斜疝初步结果显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而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等优点,值得临床开展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评分系统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前后3年分成A、B两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探讨预测性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结果 89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92例患者中,体温≥38.5℃、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18.0×109/L、C-反应蛋白≥30.0 mg/L、胆囊壁厚度≥0.8 cm的组别有着更高的中转开腹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并以前后3年中转开腹率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大圆针行经脐部单孔法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广州市番禺区钟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2例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患儿均在单孔腹腔镜监视下,使用大圆针完成高位缝合未闭的鞘状突,并对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6.5~22.5 min,平均13.2min,术平均中出血量均小于5 mL。25例获得随访6~36月,平均21.6月,并未发现有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使用大圆针行单孔法腹腔镜高位缝合鞘状突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操作简便、创伤小、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不留瘢痕,非常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0月,对7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经脐部置入3 mm或5 mm腹腔镜监视腹腔,在体外使用普通开放手术针持夹持大圆针,在缺损内环口体表刺入并带入4号丝线,在腹膜外环形高位缝扎内环口。结果 77例均手术成功。术中发现并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斜疝22例(31.4%)。平均手术时间48例单侧疝13 min(7~19 min),29例双侧疝21 min(14~31 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48 h(26~52 h),未发现有脐戳孔疝、戳口处血肿、腹膜外气肿、阴囊血肿等并发症。35例获得随访6~36月,平均22.6月,无并发症及复发病例。结论 改良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斜疝安全、可靠,创伤少,效果好,容易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透壁缝合法处理腹股沟直疝假性疝囊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 方法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肝胆疝外科自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手术治疗的74例直疝患者,其中Ⅰ型疝12例、Ⅱ型37例、Ⅲ型25例,62例Ⅱ型及Ⅲ型患者术中行透壁缝合法处理直疝假性疝囊。 结果7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Ⅰ型疝手术时间为(38.42±2.81)min,出血量为(4.42±2.31)ml,术后1 d视觉模拟评分(VAS)(2.83±1.19)分,7 d VAS(1.00±0.85)分;Ⅱ型手术时间为(44.49±3.25)min,出血量为(7.00±1.75)ml,术后1 d VAS(2.84±1.21)分,7 d VAS(1.08±0.83)分;Ⅲ型手术时间为(50.64±3.35)min,出血量为(5.92±2.60)ml,1 d VAS(2.84±1.18)分,7 d VAS(0.92±0.86)分。术后随访期无血清肿发生、无睾丸肿胀疼痛、无性生活障碍、无疝复发及腹股沟区慢性疼痛出现。 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透壁缝合法处理直疝假性疝囊对于预防术后血清肿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技术,不增加术后疝复发率及慢性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消化系统肿瘤是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率低,就诊时患者往往已达中晚期,失去最佳的手术机会,故预后极差.代谢组学作为一种高敏感性的研究技术,对探索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演变具有很大的潜力.笔者就代谢组学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评分系统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前后3年分成A、B两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探讨预测性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结果 89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92例患者中,体温≥38.5℃、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18.0×109/L、C-反应蛋白≥30.0 mg/L、胆囊壁厚度≥0.8 cm的组别有着更高的中转开腹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并以前后3年中转开腹率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使用倒刺线处理腹股沟直疝假性疝囊预防术后血清肿的效果。方法 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就收治的54名腹股沟直疝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倒刺线缝合组和对照组(假性疝囊旷置)。主要结果是比较术后7天、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腹股沟区域的超声血清肿数量和体积。次要结果包括总手术时间、术后急性疼痛、慢性疼痛、住院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54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腹股沟直疝无张力修补术,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统计学特征无显著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疝类型、疝缺损大小、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倒刺线缝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55.13 min vs. 41.15 min;P<0.001)。然而与对照组相比,倒刺线缝合组术后7天、1个月出现血清肿的患者明显减少(分别P<0.001和P=0.05)。两组3个月及6个月血清肿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第7天和1个月,倒刺线缝合组超声血清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1和P<0.01)。两组急性疼痛和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两组均未观察到慢性疼痛、早期复发或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腹股沟直疝修补术使用倒刺线缝合假性疝囊对于预防术后血清肿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技术,不增加术后疝复发率及慢性疼痛,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